做好兩件事,保護好自己的金融財富
文: 魯里埃爾.魯比尼 /
發表日期:2023-01-13
Photo by Badreddine Farhi on Unsplash
首先,美國和世界各地不斷上升的通膨和其他大威脅, 將迫使投資人評估手上的「高風險」資產(一般而言指股票) 和「安全」資產(例如美國公債)可能受到的影響。
傳統的投資建議,是根據60/40原則,進行資產配置:投資組合的 60%應該投資報酬較高、但波動性較大的股票;40%應該投資於報酬較低、但波動性較小的債券。基本原理是股票和債券 價格通常是負相關(一個價格上升,另一個價格就下降),所以這種組合將會平衡投資組合的風險和回報。
如果通膨持續高於過去數十年(大平穩期)的水準,傳統的 60%資金投資在股市,以及40%投資在固定收入(60/40) 的投資組合,將導致巨大的長期虧損。
在這種趨勢下,投資人的任務有二:一是想辦法將40% 配置在債券的部位進行避險,另一則是要好好處理手上的高風險股票。
關於60/40投資組合中的固定收益部分,至少有三種避險的選項。
第一種是投資通膨指數型債券或是短期政府公債,短債殖利率會快速隨著通膨升高而上揚。
第二種選項是,投資黃金、其他貴金屬,以及其他在通膨上升時價格可能走揚的大宗商品(黃金也是很好的避險工具,可以對抗未來幾年可能衝擊世界的政治和地緣政治風險)。最後,可以投資供給相對有限的不動產,例如:土地、商業和住宅房地產 及基礎建設。
但有鑑於全球氣候變遷,任何不動產的投資, 都應該針對美國和世界上抗跌的地區,例如:不會因為海平面上升、颶風和颱風而淹水的地區,以及不會因為太熱而無法居住的地區。投資人應該只考慮可持續發展的不動產。
通膨對債券和股票都不利,而停滯性通膨(經濟衰退, 加上高通貨膨脹)的情況會更糟,尤其對股市的影響更大。 在類似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時期,股市大幅下挫,本益比降至8的低點,高通膨推高了長債殖利率,進而衝擊股市。
因此,該怎樣保護投資組合中的股票及其他高風險資產?如果股票將要狂跌,最好出清部分股票部位,並且持有現金:雖然現金受到通膨的侵蝕,但它們不像股票會賠得那麼慘。當然,如果可以抓到衰退和復甦的時點,滿手現金反而可趁股票觸底時,抄底搶進。
如何選擇正確的投資組合,以及要配置哪些股票和債券,每個人看法不一,但有一點卻很清楚:主權財富基金、 退休基金、捐贈基金、基金會、家族辦公室和遵循60/40原則的個人投資人,應該開始考慮分散投資,以減低通膨持續上升、負成長衝擊、政治和地緣政治等風險。從現在開始, 想辦法保護自己的存款和投資,能盡可能避免即將到來的金融不穩定和混亂。
►►本文摘自:《大威脅》
在這種趨勢下,投資人的任務有二:一是想辦法將40% 配置在債券的部位進行避險,另一則是要好好處理手上的高風險股票。
關於60/40投資組合中的固定收益部分,至少有三種避險的選項。
第一種是投資通膨指數型債券或是短期政府公債,短債殖利率會快速隨著通膨升高而上揚。
第二種選項是,投資黃金、其他貴金屬,以及其他在通膨上升時價格可能走揚的大宗商品(黃金也是很好的避險工具,可以對抗未來幾年可能衝擊世界的政治和地緣政治風險)。最後,可以投資供給相對有限的不動產,例如:土地、商業和住宅房地產 及基礎建設。
但有鑑於全球氣候變遷,任何不動產的投資, 都應該針對美國和世界上抗跌的地區,例如:不會因為海平面上升、颶風和颱風而淹水的地區,以及不會因為太熱而無法居住的地區。投資人應該只考慮可持續發展的不動產。
通膨對債券和股票都不利,而停滯性通膨(經濟衰退, 加上高通貨膨脹)的情況會更糟,尤其對股市的影響更大。 在類似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時期,股市大幅下挫,本益比降至8的低點,高通膨推高了長債殖利率,進而衝擊股市。
因此,該怎樣保護投資組合中的股票及其他高風險資產?如果股票將要狂跌,最好出清部分股票部位,並且持有現金:雖然現金受到通膨的侵蝕,但它們不像股票會賠得那麼慘。當然,如果可以抓到衰退和復甦的時點,滿手現金反而可趁股票觸底時,抄底搶進。
如何選擇正確的投資組合,以及要配置哪些股票和債券,每個人看法不一,但有一點卻很清楚:主權財富基金、 退休基金、捐贈基金、基金會、家族辦公室和遵循60/40原則的個人投資人,應該開始考慮分散投資,以減低通膨持續上升、負成長衝擊、政治和地緣政治等風險。從現在開始, 想辦法保護自己的存款和投資,能盡可能避免即將到來的金融不穩定和混亂。
►►本文摘自:《大威脅》
3.5
EPUB
大威脅:未來經濟十大趨勢與生存法則
電子書 NT$ 455
紙本書 NT$ 650
本期內容簡介
通膨趨緩、股市在漲,景氣轉好?看懂經濟邏輯,別被雜音誤導!
史上最大債務危機將至,承平時期的民間與公共債務,比二戰時期高;
高齡化、自動化遠比全球化危險,逆全球化將使生活成本攀升;
大短缺來臨,供需風險夾擊,當前大停滯性通膨危機,超越1930年代大蕭條……
未來眾多災難匯集,這本書教你如何看好荷包,做好風險管理。
著名經濟學家魯比尼一向被謔稱為「末日博士」,直到他對2008年次貸危機和金融海嘯的預測成真,大家開始關注他的發言,可惜為時已晚。現在,他帶著更驚心動魄的重要預測提前警示,幫助你正確理解未來,做好準備。
魯比尼最新預言︰10大供需負面衝擊正在發生,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停滯通膨型債務危機,威脅程度有如 1970 年代的停滯性通膨與 2008 年的債務危機大匯流。然而,大多數人不僅毫無警覺,甚至期待疫情過後就能回到原本的工作與生活。這很可能是大誤判!
新警訊清晰可見,大難臨頭的危機不只一個,也不是兩個,而是十個。
史上最大債務危機將至,先進國家債務率超過400%,中國等新興國家債務達天際。
民間與公共債務違約潮來襲,投資人應慎防企業詐欺、做假帳。
「生不如死」,人口結構定時炸彈倒數,高齡化、缺工潮、大裁員三重壓力夾擊。
政府政策失誤,加上富人利用體制作弊,不斷將經濟推入寬鬆陷阱與泡沫榮枯循環。
大停滯性通膨來了,這次比1930年代緊縮性大蕭條更危險的。
貨幣崩潰性貶值,加密貨幣崩盤,金融市場陷入動盪。
「全球化已死」,內向型政策盛行,離岸外包,變友岸外包。
人工智慧衝擊,AI接管工作,然後可能接管人類。
新冷戰持續,供需大中斷危機加劇,中國不管變強或變弱,對台灣都將更具攻擊性。
氣候變遷追根究柢是經濟問題,從糧食、原物料到能源短缺,深陷生活成本攀升危機。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危機過後,大眾最後都會忘記,然後事情又回到以前那樣。但這次恐怕不一樣,我們正迎來比過去更嚴峻的停滯性通膨,除非及時採取行動,化解威脅,否則過去享有的榮景,可能都回不去了。
台灣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吳中書、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明仁、財經M平方創辦人陳佳茹
財經自媒體《王伯達觀點》創辦人 王伯達、《JC財經觀點》 創辦人 王怡人、
《M觀點》創辦人洪岳農、《隱市致富地圖》暢銷書作者 股市隱者 一致推薦
「魯比尼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思路之清晰,為經濟學家中罕見,我從沒見過有誰能把我們當前的財經問題,分析得如此清晰細緻。看完這本書,讀者會對當前局勢有更清晰的掌握,如果央行的專家們能把當中的資訊聽進去,世界也會變得更美好。」
──《黑天鵝效應》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
「魯比尼的觀點之所以重要,並不在於令人害怕,而在於最後往往證明他是對的。在這本書裡描述的十大威脅不只令人害怕,也令人信服。先知道就先有所準備,你一定要好好讀、好好聽進去。」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家馬丁.沃夫(Martin Wo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