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度忙亂的一天?善用正念練習,啟動內心持久的轉變
文:丹尼爾.高曼(Daniel.Goleman) /
發表日期:2023-06-07
Photo by Theme Photos on Unsplash
我們生命中的「大災難」往往可以提供內心素質最好的耐久測試。忙亂的一天,才真正測試我們這是不是處於一個永久的「素質」改變。
想想這位瑜伽士的故事吧。他在喜馬拉雅山山洞裡閉關多年,有一天,一名旅者剛好路過,看到這位瑜伽士,就問他,他在做什麼?「我在修安忍。」瑜伽士答道。
「這樣的話,」旅者說:「你下地獄去吧。」
瑜伽士很生氣地回嘴:「你才下地獄呢!」
這個故事(就像在市集那位瑜伽士的故事)講了好幾個世紀,用來警示認真的修行者,提醒他們,生活本身才能測試他們的修行。像安忍這樣的內心素質,讓人無論生命裡出現什麼,都依舊泰然自若。
達賴喇嘛講過這個故事,接著進一步解釋:「在西藏有一個說法是,有時候修行者貌似聖人,當諸事平順,太陽照耀,肚子飽實的時候,他們有模有樣;一旦考驗或危機來臨,就被打回原形,與常人無異。」
我們生命中的「大災難」提供內心素質最好的耐久測試。當一個瑜伽士在閉關中,呈現超低的皮質醇濃度,我們可知道他有多麼放鬆。其實,在忙亂的一天中,他的皮質醇濃度才真正告訴我們這是不是一個永久的「素質」改變。
我們都聽過,一個人需要1萬小時的練習,才能夠精通一個技巧,像是寫電腦程式或高爾夫,對不?
錯了。
在現實中,科學發現有些領域,像是記誦,可以在200小時以內精通。更重要的是,理奇實驗室發現,甚至靜觀專家,此為至少投入1萬小時修行的人,隨著終身靜觀時數的增加,精通程度還在穩定增進。
這在研究「精通」的認知科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眼中看來,純屬意料之中。可是他對1萬小時就可達到精通,感到不太對勁,因為這傳播了一個不精確、卻廣為眾人所信的神奇力量。艾瑞克森的研究顯示,重點不是投入修行的全部時數,而是如何「善用」這些時數。
他所謂「刻意」的修行,需要一位專家教練,對你現在的程度給予回饋,你就可以針對自己的進展來著手改進。譬如高爾夫球選手,教練精確建議他要怎樣改進揮桿;例如實習外科醫生,從資深的外科醫生學到如何改進手術技巧。
這也就是很多專業表演者,諸如運動、劇場、西洋棋、音樂和其他行業,在職業生涯當中一直需要教練的原因。無論你多好,你總可以更好。
這也適用於靜觀,就用理奇和丹的例子來說,我們十幾年來都固定的修行,許多年間都參加一、兩週的靜觀營。四十多年來,每天早上都禪坐(除了早上六點鐘趕飛機之類的事打斷這個例行公事),我倆在技術層面可稱為長期靜觀者,有1萬小時的終身靜觀時數,但要是講到高度的正面「素質」轉變,我倆都沒有覺得我們特別的進化。為什麼?
有一個原因,數據顯示,每天靜觀一節,跟多天或更長的靜觀營,非常不一樣。例如有一份資深靜觀者(終身靜觀時數9,000小時)及其壓力反應的研究,出現一個無預期的發現:靜觀者的前額葉區域和杏仁核的連結愈強,壓力反應就愈小。出乎意料的是:前額葉區域─杏仁核連結與靜觀者花在靜觀營裡的時數相關,而不是在家修行的時間。
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是,在靜觀營裡靜觀,有老師在一旁指導,像教練一樣。加上靜觀營本來密集度就高,靜觀者一般一天花8小時(有時候更多)正式練習,通常是一連好幾天,而且許多、甚至於大多數的靜觀營都要求部分止語,更是增加了強度。這一切加總起來,學習曲線自然容易上升。
►►本文摘自:《平靜的力量》
【 延伸閱讀 】
EPUB
平靜的力量
電子書 NT$ 336
紙本書 NT$ 480
本期內容簡介
健康的心是可以鍛鍊的,靜觀不只是舒壓或安眠,
當我們持續訓練心智,就能夠形塑大腦結構和功能,產生內心質變,
改變日常生活的行為,有效處理傷害身心的破壞性情緒,
不被隨機的念頭、突然的恐懼和憤怒控制,冷靜面對煩亂困難,重新掌控內心。
◎脫去宗教性和神秘性,從心理和腦科學研究驗證
享譽世界的《EQ》作者丹尼爾.高曼,以及大腦與情緒研究先驅理查.戴維森博士,在達賴喇嘛的鼓勵之下,聯手世界級各領域科學家,不受限於宗教信仰,以嚴格的科學實證,證明靜觀練習可以管理造成身心傷害的破壞性情緒。在醫療照護未及之處,靜觀已無處不在,包含心理治療界、教育界,甚至企業界。學校、診所、企業,甚至警察,任何人、任何地方,從學齡前兒童的慈心教育,到治療退伍軍人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都可以應用。
◎改變四個主要神經迴路,從憤怒、慌亂、焦慮等情緒解放
靜觀可以達到高度正向的「內在素質」改變,包括對擾人事件的反應系統,從壓力中恢復;促進慈悲和同理心;改善專注力的神經迴路;減少自我感。當我們感到失眠、易怒、精疲力竭的損耗與無助,靜觀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整頓自己,不只短暫紓壓,而是達到身心完全健康的特質。
◎對待心,像對待身體一樣,讓鍛練心智成為我們每一天的例行工作
持續靜觀能夠認識自身獨特潛力,肯定接納自己,並且發揮天賦才能。對生命更有主控性,有能力應付種種複雜形勢,擁有適意和健康的人際關係。
★增強抗壓韌性,不受情緒劫擾:練習愈多,壓力反應愈少,較能調節情緒。
★提升注意力:注意力瞬盲大量減少,克服進行多工任務的傷害,加強注意力和工作記憶,大幅提高學業成績。
★讓大腦的神經迴路安靜下來:進行正念或慈心禪,那些自我中心的念頭和感受,就不太能將我們「緊抓不放」,或劫持我們的注意力。
★減低憂鬱症、焦慮症和疼痛:與醫藥效果相當且沒有副作用,尤其減低心理壓力的損害,幫助有創傷的病人。
★各界推薦
石世明|臨床心理師,正念講師
陳建鴻|精神科主治醫師,台灣臨床正念學會常務理事
陳德中︱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許瑞云|心能量管理中心執行長
葉素玲|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喬.卡巴金|麻州大學醫學院醫學榮譽教授,《正念療癒力》作者
丹尼爾.席格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醫學臨床教授
丹尼爾.吉爾伯特|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
(台灣推薦人順序依照姓氏筆畫)
◎各界推薦
如果人人都知道:「感到焦慮時,先停一下,我會運用幾次呼吸,來轉換腦迴路」,那麼情緒所帶來的衝擊,就會降到最低。這本書要指出的大重點是:透過持續練習,正念帶來的改變,可從暫時的狀態,變成持久的「內心素質」。這的確是好消息,將正念融入生活,那麼,人間的苦會少一些,幸福會多一些。
——石世明,臨床心理師,正念講師
靜觀是一種找到生命中自我療癒的力量的方法,而這本來就內建在每一個人當中,正念或靜觀都只是一條引領我們找到自己內在力量的道路,這本書可以成為開啟這條道路的告示牌,它以科學證據說話,甚至不斷地進行反思諸多研究的不夠嚴謹之處,讓讀者能夠如實地了解走這條路可能會遇到什麼風景與挑戰,真正的感受唯有親自踏上這條旅程,才能有所感悟,一時的感悟則透過持續不斷的練習而轉化成我們內在的力量。
——陳建鴻,精神科主治醫師,台灣臨床正念學會常務理事
書中將研究團隊對於靜觀法門有助於緩解各種身心疾病、減少疼痛、去除煩惱、改善家庭與人際關係、培養富同理心及專注力的孩子等優點,做了詳盡的闡述,對這樣的主題和研究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一起閱讀本書!
——許瑞云醫師,心能量管理中心執行長
我很感動也很慶幸,在這講求速食的時代中,出現了這本具備良心與科學的著作,以嚴謹的實證來探究禪修與正念,引導我們走到正確安全的方向。同時,也以科學實驗證明,正念不只是放鬆或安慰劑,人們只要透過正確的指導與持續的練習,正念與禪修確實能為大腦和行為帶來顯著而正面的改變,這並不是神話,而是事實。——陳德中,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這是作者傑出職涯的快樂綜述,從他們學生時代就直覺認定,靜觀當中有深刻和生命轉化的內容,本書道出了從此以後的故事:他們發現了什麼,而且為什麼在此時此刻這個事實對世界如此重要。
——喬.卡巴金 (Jon Kabat-Zinn),麻州大學醫學院醫學榮譽教授暨減壓門診創辦人,《正念療癒力》作者
一位是實事求是的科學作家,一位是勇於突破的神經科學家,奏起精緻的二重奏,這本精心傑作告訴我們,訓練心靈如何可以轉化大腦和自我感,而且鼓舞著我們去創造一個身心更幸福安康、更具意義、與世界連結更緊密的感覺。太棒了!
——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精神醫學臨床教授
這是一本真正可以改變生命的書。兩位作者不僅呈現出靜觀的力量,還指出修行如何可以得到最大好處。誰不想更具正念、更有慈悲心、生命更充實?本書是一本路線圖。
——雅莉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創辦人,《富比士》雜誌「當代影響力女性之一」
這是兩位出色且勇敢的先驅所從事的傑出合作計畫,本書以科學的根據和實際的現狀,報導靜觀如何在改變心靈上有深遠不凡的影響。
——比爾.喬治(Bill George),哈佛商學院教授
在這一本入世且研究完善的書中,兩位作者幫助我們整理出當前許多靜觀利益的宣示。本書從他們個人的長期靜觀經驗,以及不斷增加的科學研究出發,說明靜觀的力量如何能轉化我們生命,開拓了新領域。
——約瑟夫.高斯汀(Joseph Goldstein),靜觀導師
世界最傑出的心理學科學家和最有天賦的科學作家,合寫了這本靜觀科學的書,研究嚴謹,說明深刻。若任何人對於人類心靈未開發的潛力有興趣,本書絕對是必讀之書。
——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公認為世界上幸福研究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研究者之一
本書的訊息既強有力,又充滿喜悅。丹尼爾.高曼和理查.戴維森的科學突破告訴我們正念和慈悲心如何能幫助每一個人,再幫助全世界。這是我讀過最令人振奮的書!
——陳一鳴,《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作者,與丹尼爾.高曼等人共同創辦「搜尋內在自我」課程,供Google員工進修
*此版為2018年出版《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之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