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難相處的人怎麼辦?練習「淡化處理」,才能和諧共處
文:竹慶本樂仁波切(Dzogchen Ponlop Rinpoche) /
發表日期:2023-07-13
在你決定去和一個「難搞」的人打交道前,最好先做一點準備功夫,那就是用心去感受一下他受到自己負面心態多大的折磨,去想像他有多痛苦。當你在心中感受到一種同理心、憐憫心,以及一種敞開胸懷的感受時,那麼,就是可以走上前去的時候了。
安忍,不是咬牙苦撐
所謂的「安忍」(patience 忍耐、耐性),方法很多,而對它的誤解,同樣很多,在大家心目中,忍耐是個美德,但也是相當無趣的一件善行。
佛法中的「安忍」練習,並不是一種消極的、咬牙苦撐的態度。處理情緒的課題時,「安忍」的真義是:不管是什麼感覺,與它共處一會兒,而不加以反應,每當情緒掉頭回來,讓你有股衝動要立即反應時,就一再一再的練習這樣做。面對難以相處的人,或者說是,面對那些提供你額外磨練機會的人,「安忍」這門學問可以教會你許多事情,練習安忍無形中會讓這整件事的體驗大大不同。
在這種狀況下,我們要學的第一種「安忍」的方法,是「淡化處理」,當對方的惡意或傷人的態度衝著我們而來的時候,把它看淡一點。
例如,有一天老闆要你去和同事張先生一起工作,以期能夠在期限內完成一個專案。你知道,這是件沒人願意做的差事,其他所有同事突然都很忙。張先生是個聰明、口才好、有才華的人,同時也是個徹頭徹尾的控制狂,對於意見相左的人,他多疑又善妒。
於是你決定,要帶著正面的態度與他共事,同時會遵從張先生的帶領,他怎麼說你就怎麼做,絕不給他誤會你的機會。然而——哈哈,天不從人願,你的理性跟不上他的感性,局面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此時即是使出「淡化處理」這一招的安忍時刻了,安忍不只能幫助你脫身,也能阻止以往幾乎不可避免的傷害與痛苦成形。你可以幫自己和張先生一個大忙。
當張先生不出所料的開始批評、貶低你的工作時,最有智慧的回應是安忍,按兵不動,留出一個空間來。不管張先生的指責是有憑有據,或完全是編織罪名,你都知道他的用意就是要傷害你,貶低你的專業能力,所以此時要安忍並非易事;但不管你覺得自己多無辜,你都不讓自己馬上回應,你不反擊,不用相同的指責方式試圖反駁他,你甚至不否認或糾正他的指控。
重點是,當你發現一句責罵的話語,從敵人、朋友或是街上的陌生人口中發出,朝你直飛而來,賞了你一巴掌時,第一件該做的事,就是安忍,靜止不動片刻,只是一個片刻,就有可能改變整件事的結果,它保留住一個空間,讓不同的情況得以發生。
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現,當我們被批評、指責的時候,通常反應的方式都不太恰當,特別是覺得對方的說法不公平的時候。我們甚至不讓別人把要抱怨的「清單」唸完,就開始展開防衛。
練習「安忍」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降低自己的防衛性。加強一個對我們大有幫助的美好特質的同時,也要減少另一個沒幫助的特質。如果我們總是處處防衛自己,就總會覺得難以與對方相契相合,一旦遇到彼此差異之處,就難以和諧共處。
總而言之,我們持續培養自己的覺察力,為別人著想,包括「難相處的人」,我們的所作所為都帶著慈悲心,然後試著「安忍」,就算滿天粗言惡語的箭雨朝我們飛來。逐漸的,我們的防衛心鬆開了,最後終於消融於無形。而我們自己也鬆開了,輕鬆了起來,輕快了起來。
►►本文摘自:《好好鬧情緒:三步驟解脫負面情緒,把「好煩人」化為「好能量」的日常修練》
安忍,不是咬牙苦撐
所謂的「安忍」(patience 忍耐、耐性),方法很多,而對它的誤解,同樣很多,在大家心目中,忍耐是個美德,但也是相當無趣的一件善行。
佛法中的「安忍」練習,並不是一種消極的、咬牙苦撐的態度。處理情緒的課題時,「安忍」的真義是:不管是什麼感覺,與它共處一會兒,而不加以反應,每當情緒掉頭回來,讓你有股衝動要立即反應時,就一再一再的練習這樣做。面對難以相處的人,或者說是,面對那些提供你額外磨練機會的人,「安忍」這門學問可以教會你許多事情,練習安忍無形中會讓這整件事的體驗大大不同。
在這種狀況下,我們要學的第一種「安忍」的方法,是「淡化處理」,當對方的惡意或傷人的態度衝著我們而來的時候,把它看淡一點。
例如,有一天老闆要你去和同事張先生一起工作,以期能夠在期限內完成一個專案。你知道,這是件沒人願意做的差事,其他所有同事突然都很忙。張先生是個聰明、口才好、有才華的人,同時也是個徹頭徹尾的控制狂,對於意見相左的人,他多疑又善妒。
於是你決定,要帶著正面的態度與他共事,同時會遵從張先生的帶領,他怎麼說你就怎麼做,絕不給他誤會你的機會。然而——哈哈,天不從人願,你的理性跟不上他的感性,局面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此時即是使出「淡化處理」這一招的安忍時刻了,安忍不只能幫助你脫身,也能阻止以往幾乎不可避免的傷害與痛苦成形。你可以幫自己和張先生一個大忙。
當張先生不出所料的開始批評、貶低你的工作時,最有智慧的回應是安忍,按兵不動,留出一個空間來。不管張先生的指責是有憑有據,或完全是編織罪名,你都知道他的用意就是要傷害你,貶低你的專業能力,所以此時要安忍並非易事;但不管你覺得自己多無辜,你都不讓自己馬上回應,你不反擊,不用相同的指責方式試圖反駁他,你甚至不否認或糾正他的指控。
重點是,當你發現一句責罵的話語,從敵人、朋友或是街上的陌生人口中發出,朝你直飛而來,賞了你一巴掌時,第一件該做的事,就是安忍,靜止不動片刻,只是一個片刻,就有可能改變整件事的結果,它保留住一個空間,讓不同的情況得以發生。
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可以發現,當我們被批評、指責的時候,通常反應的方式都不太恰當,特別是覺得對方的說法不公平的時候。我們甚至不讓別人把要抱怨的「清單」唸完,就開始展開防衛。
練習「安忍」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降低自己的防衛性。加強一個對我們大有幫助的美好特質的同時,也要減少另一個沒幫助的特質。如果我們總是處處防衛自己,就總會覺得難以與對方相契相合,一旦遇到彼此差異之處,就難以和諧共處。
總而言之,我們持續培養自己的覺察力,為別人著想,包括「難相處的人」,我們的所作所為都帶著慈悲心,然後試著「安忍」,就算滿天粗言惡語的箭雨朝我們飛來。逐漸的,我們的防衛心鬆開了,最後終於消融於無形。而我們自己也鬆開了,輕鬆了起來,輕快了起來。
►►本文摘自:《好好鬧情緒:三步驟解脫負面情緒,把「好煩人」化為「好能量」的日常修練》
EPUB
好好鬧情緒:三步驟解脫負面情緒,把「好煩人」化為「好能量」的日常修練
電子書 NT$ 273
紙本書 NT$ 390
本期內容簡介
卻沒有人告訴我們如何「好好氣、好好哭、好好鬧情緒」!
不論是破口大罵、哭泣,甚至是暴力,最傷的,往往都是隨著情緒起舞的「慣性反應」,
其實闖禍的並不是「情緒」本身!
情緒到底是什麼?當負面情緒升起時,我們總是習慣向外尋找原因,習慣把矛頭指向身邊的人事物,一旦怪罪別人的慣性越強,事情往往變得更加棘手!情緒不一定是個麻煩,每種情緒都有可能帶來令人心生歡喜的正能量,相反的,也可能帶來有破壞性的負能量。
情緒解脫術,怎麼說?認出情緒失衡的關鍵時刻,將幫助你擺脫情緒造成痛苦的老習慣。下定決心以「覺察力」進行情緒的修練,不僅痛苦將得到緩解,我們也可以成為情緒的主人,不再任由情緒起舞。
擺脫隨著情緒起舞的慣性反應,
以覺察力喚醒平靜之心守門員,為情緒找到出口的療癒練習
作者竹慶本樂仁波切是藏傳佛教寧瑪派與噶舉派新一代大師中廣受愛戴的老師之一,然而閱讀這本書,並不需要成為一位佛教徒!佛教更像是一門生命哲學,或是一種「心的科學」。在這本書中,作者將他在佛法道路上的親身體驗,歸納出「情緒解脫術」,並以「覺察力」為基本功,幫助我們面對「好煩人」的情緒課題。
¿覺察力是關鍵!
覺察,是一種讓自己能注意觀看、回到當下的方法。不管是什麼要進入你的心門,你都能注意到。你留意著來敲門的念頭,和一再按門鈴的情緒。不要害怕、攻擊、閃躲,以覺察力正視當下情緒起伏,你將有所選擇,可以決定好煩人的情緒將停留多久。
¿三步驟情緒解脫術
Step1覺察間隙:暫停一下,在你和情緒之間製造一個安全距離,才能有足夠的內在空間處理情緒的能量。
Step2綜觀全局:打開視野,觀察情緒和周遭的全景,認出引發情緒的原因,試著看到自己慣常的行為模式。
Step3放下放鬆:回到身體感官,感覺自己的呼吸。當感受來時讓它來,感受走時隨它走,不再緊抓不放。
不論什麼情緒,都只發生在當下那一刻,
用勇氣感覺它的能量、用耐心將它停下來,
讓情緒被療癒、被轉化,進而通往解脫自在的道路。
好評推薦│作家 吳若權、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陳德中
不論是破口大罵、哭泣,甚至是暴力,最傷的,往往都是隨著情緒起舞的「慣性反應」,
其實闖禍的並不是「情緒」本身!
情緒到底是什麼?當負面情緒升起時,我們總是習慣向外尋找原因,習慣把矛頭指向身邊的人事物,一旦怪罪別人的慣性越強,事情往往變得更加棘手!情緒不一定是個麻煩,每種情緒都有可能帶來令人心生歡喜的正能量,相反的,也可能帶來有破壞性的負能量。
情緒解脫術,怎麼說?認出情緒失衡的關鍵時刻,將幫助你擺脫情緒造成痛苦的老習慣。下定決心以「覺察力」進行情緒的修練,不僅痛苦將得到緩解,我們也可以成為情緒的主人,不再任由情緒起舞。
擺脫隨著情緒起舞的慣性反應,
以覺察力喚醒平靜之心守門員,為情緒找到出口的療癒練習
作者竹慶本樂仁波切是藏傳佛教寧瑪派與噶舉派新一代大師中廣受愛戴的老師之一,然而閱讀這本書,並不需要成為一位佛教徒!佛教更像是一門生命哲學,或是一種「心的科學」。在這本書中,作者將他在佛法道路上的親身體驗,歸納出「情緒解脫術」,並以「覺察力」為基本功,幫助我們面對「好煩人」的情緒課題。
¿覺察力是關鍵!
覺察,是一種讓自己能注意觀看、回到當下的方法。不管是什麼要進入你的心門,你都能注意到。你留意著來敲門的念頭,和一再按門鈴的情緒。不要害怕、攻擊、閃躲,以覺察力正視當下情緒起伏,你將有所選擇,可以決定好煩人的情緒將停留多久。
¿三步驟情緒解脫術
Step1覺察間隙:暫停一下,在你和情緒之間製造一個安全距離,才能有足夠的內在空間處理情緒的能量。
Step2綜觀全局:打開視野,觀察情緒和周遭的全景,認出引發情緒的原因,試著看到自己慣常的行為模式。
Step3放下放鬆:回到身體感官,感覺自己的呼吸。當感受來時讓它來,感受走時隨它走,不再緊抓不放。
不論什麼情緒,都只發生在當下那一刻,
用勇氣感覺它的能量、用耐心將它停下來,
讓情緒被療癒、被轉化,進而通往解脫自在的道路。
好評推薦│作家 吳若權、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陳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