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心探外 超渡外眾期待 觸求真實內在的清朗晨昏.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

文: 李書嫻 / 圖:張湘羚 / 發表日期:2023-12-25

「所有人想要尋求生命的解答,並非加入組織,更不是尋求外面的大師,而是走往自己的內心!」—— 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

才入錄音間,臨床心理師洪培芸隨即用家常問候溫起一室暖意,按下開錄旋鈕一瞬,話語飛快流淌在琥珀燈色籠罩的麥克風前。出生鳳山,家裡的資源多輸入於鎮日揮汗,忙於工地的父親。老爸在家的日子,如部分亞洲傳統家庭的父輩角色,話一出口多成了管教,權威的話底即使藏著關愛,卻接觸不了子女最深層,渴望被同理的心聲。
 
「那時洪爸最傷害我的一句話是:『就是因為你們沒生小孩!』我當時為此氣到整整一年都不想和他說話。」面前的洪培芸,氣韻清朗、妝感透亮,八年前的離婚風暴看似不曾襲擾她分毫,很難想見當時的她幾度尋遍新住所無望,在半月內的限時搬遷令下,曾蹲躲在臺北車站的大廳泫然欲泣的模樣,「若說父母對我的教養是父權下的結果,我的哥哥就是在這樣的家庭裡,他們給我最好的禮物。」
 
「要哭,也要邊跑邊哭!」

兄長相偕著她坐進車廂,如同人生疊影,與一站又一站的風景快速別過,兄妹對話不多,但其中一句:「你可是洪培芸!會這麼容易被打倒?」讓天生硬骨的她緩慢蓄起了生氣,進而轉將怒氣與委屈投進瑜珈的柔軟裡。晨間七點半,洪培芸準時出現在瑜珈墊上,時而感受心緒的不平成為腿肱若水的曲折,流動間很快化進下一波用核心與吐納撐起,如鷹的優雅姿態。

「還有閱讀,當時我的周遭多是懷著待嫁女兒心的同伴們,找不到指引,我只能向書裡的前輩求教。」
 
逃避、閃躲,無處發洩的情緒像洪流從心閘出逃,沖刷著由理智構建出的浮島,高張後平息的狀態就像暫時上了岸,問起「調適」從她的眼光看去如何解讀,洪培芸提出一套組合公式:「調適=允許+臣服+行動」,當發覺自己混雜著震驚、悲憤、困惑與不解,看懂這樣的情緒出現,允許流動,不再與之對抗。臣服後,接續產生的行動才開始了調適的進程。不過說來容易,重生的過程就像赤裸把過往的認知、想法層層擊潰,「親密關係的結束真正象徵的是,你失去了一個家人、一個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這是過程裡最需花時間面對、沈澱和轉化的一關。」
 
看似走向友善包容的臺灣社會,對於離婚者的標籤依然緊緊依隨,談起這一切,洪培芸早能笑看過往,「離婚當時像是死了一次,接續的人生卻要勇敢一百次,不過我學到最寶貴的兩個字——無常。」桌前燦笑如日的她,身上看不見所謂傳統的離婚者標籤,勇氣的印記倒徹頭徹尾如影隨形。
 
「真理是一處無路可達之境!」—— 印度思想家  克里希那穆提

翻看桌上洪培芸的第四本作品《心理防衛》,目光很快被篇章裡印度靈性導師吉杜·克里希那穆提所落下的「真理是無路之境!」所攫,跳開表面,往內探詢,意境與洪培芸觸及作者身分至今所倡的想法不謀而合,「『認識自己』就是改變人生的起點,也是一生的作業。」幫助更多人過好這一生,更是如今她的志業與追求。
 
出書、演講、持續以諮商助人成就她多重角色的切面,「更年輕時我還嘗試過十日內觀,禁用手機時,腦中出現的想法繁多,但唯有牆上的戒、定、慧我記了下來。」那是遇事所具的正知正見,並實踐在日常身心裡分寸拿捏得當的謹言慎行,然而常人何能盡數而為,在書裡的案例處遇,外界深重期待的步步進逼,轉而往親密家人和多方成癮的行為表象走去,「轉移」、「否認」、「合理化」在生活中交替出現,「辨識出對方或自己正經歷這樣的狀況,等待適當時機再續溝通,更深一層的價值也在課題分離之後,不將對方的課題攬在身上,同時成熟擔起自己應面對的那一份責任。」
 


超渡萬眾和父母期待 

觸及課題分離,洪培芸說起第二本著作《微笑憂鬱》裡備受外界討論的議題「超渡父母的期待」,積累的壓力源往往來自外界對自己的盼望,無論科系、學業成就、社會表現,無底洞式的吞噬內心真實的樣貌,伴隨「熟稔易生侮慢之心」,不擅言愛的華人家庭,更多時候在期待轉嫁之下,許多人活出的樣態,往往是多重框架下所編織出的魅影。
 
圍好邊界,清晰覺察自己的處遇,直覺而誠實地感受內在情緒,在破框之際變得相對重要,「情緒比較不會騙你,實踐自我對話,感受內在的自發性,覺知有無裡外不一致的狀況,發現自己正合理化過度的行為當刻,轉往源頭找尋,終止這個循環,我想很多人可以開始從桎梏中解放。」

「覺知」兩字反覆在席間出現,別於「認知」延展於思考、「感覺」源於外界冷熱痛快地直擊,洪培芸認為它更像中性而不帶標籤的存在,「一旦你太快陷入二元對立的思維,任隨它驅動你站於特定立場找尋方法,將會錯失看到更多選擇的可能性。」
 
對洪培芸來說,「知覺」、「認知」、「覺知」動態交錯著涵蓋思維風景,「你可以去看想法的底端,藏著最深的信念是什麼,不諱言這很難,所以說『認識自己』是一生的功課。」包羅人際裡的「關係」更是人生修煉場,「光能理解情緒,讓對方感受有人對應,即開啟了第一步、開出一條對話的路,這樣就很棒了!」洪培芸輕轉臥於桌面的玻璃杯,水影浮動間,過境杯中的光線愈發清晰可見!
 


「活出你自己,那會是你今生最好的選擇」

斂起滿桌的歡快喧嘩前,洪培芸談起了時下常見的「高敏感族群」,「以前我沒有找到對的方法,共感雖是我的特長,相對的也經常讓自己耗能。」直到將生活切出刻度,每日夜臨七點半,她準時將手機開啟勿擾模式,徹底潛進與自己的獨處時光,「如同日本學者長沼睦雄送給高敏感族的建議,若確認了習染感受的源頭,縮短待在人多嘈雜的環境時間,也是一個直接卻有用的方法。」
 
減少直面回應外界干擾和帶進的壓力,才有機會更貼近內裡的感受,「說來有趣,我從年輕就很愛獨處,也常思考我到底要過一個怎麼樣的人生。」如同推廣精神獨立的倡議者,書寫從墨擴散到如今感染與之相遇的生命,她在轉彎後的境遇裡,親身用碰撞鑿出屬於洪培芸的形狀,也遇見更多未曾謀面的可能,「有些潛能被觸發了,沒想過我會出這麼多書、走進這麼多節目,若說現在的我有什麼追求,或許就想朝活出『有趣』、『有意思』、『有意義』的精彩好人生繼續前進吧!」

 

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 (攝影:張湘羚)


 


日日好日 [第26期]:喚渡知覺
電子書 NT$ 65
紙本書 NT$
本期內容簡介
 
集五感韻味,最終站「知覺」等候其間,策展人先為感官落下註解:「感官,形同直接的身體感受。」臨床心理師則將情緒與感覺相連,「感覺是感官、神經和腦部統一活動的結果,你也可以把它視為一切心理現象的基礎,情緒感受由此而生;若言覺知,則是洞察想法背後的信念。」曾經,散文大家張曉風用想像與文學為感知帶進詮釋:「我的手臂划過夜色,如同泅者。泅過黑水溝,那深暗的洋流,我彎下腰去,用手指觸摸腳尖,宇宙漠然,天地無情,唯我的腳趾尖感知。手指尖的一觸。不需華燈,不需明目,我感受到全人類也不能代替我,去感知的簡單觸覺。」
 
遊走大千世界,沉浸感官的虛實交鋒,遠及山海廣納五感紋理,細品則匿隱於方寸步履。本季再看喜劇演員如何融感知與膽識將表演彰顯於外、坐觀動物行為治療師如何撫平寵物心裡的侷促與焦慌,還有一眾任感官天賦在樂律裡徜徉揮灑的音樂才子,以及矗於五感實驗場的調酒師,端看吧檯裡的他如何結合感知,將千筆味料酵成酒譜。五感看似存乎於外,實則交錯於內,當外界帶進的線索俱齊於心,「感知」將領腦內星河探索下一哩廣袤無邊的智性境域。


喚渡知覺.有感的形塑
由心探外 超渡外眾期待 觸求真實內在的清朗晨昏
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
破譯笑聲中的抽象情感,與觀眾共振的喜劇鍊金術
喜劇演員 喬瑟夫
翻轉認知,以同理、尊重作為飼養之道
動物行為治療師 戴更基 
 
游離無感.沉浸五感虛實
淬鍊生命樂句,穿梭浩瀚人生尋找心靈啟示
音樂人 任中強
感知映射,顛覆常規的奇幻藝術探索
表演藝術家 黃大旺
五感鳴放!沉浸舞臺現場的迷幻饗宴
VJ 黃芮蓁


當生活失去動力
好萊塢華人演員 邦妮.友緣基金會執行長 廖清碧.自媒體工作者 30節約男子

走出知覺疆界
美術館的感知體驗是過去現在未來的可能種子
忠泰美術館總監 黃姍姍
他將時光浸漬杜康,閱飲杯内人生的辛甜酸香
冠軍調酒師 鄭亦倫 
書頁交織,匠心打造的裝訂工藝
祥譽裝訂主理人 陳志祥
 
好日連載
望穿南街,尋見大稻埕的舊市場 
文史達人 水瓶子
一縷陽光,一場咖啡與甜點的感官之旅
AROS Coffee創辦人 Chiao
  
日日真心事
日日真(徵)心事
洪培芸•任中強•邦妮•鄭亦倫•Chiao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