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針灸學大全
  • 點閱:221
    81人已收藏
  • 作者: 劉飛白編著
  • 出版社:五洲
  • 出版年:2016
  • ISBN:9789576013317
  • 格式:PDF,JPG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2-28

內容簡介

針灸學是國醫體系的一環,源遠流長,都是根據黃帝內經(靈樞˙素問)中的「經絡」與「臟象」理論為依歸,秦漢以降,醫家視為經典,奉為圭臬。

本書共分十九章,另加附偏。其中經絡學是針灸理論的重要部分,本書分為「概論」、「十二經脈」、「奇經八脈與經別」、「絡脈與經筋」等章來論述。

  • 第一章 導論(第1頁)
    • 一、針灸學的定義(第1頁)
    • 二、針灸學的內容和價値(第2頁)
    • 三、陰陽學說是針灸學的理論基礎(第4頁)
    • 四、五行、藏府、氣血、營衞和八綱、四診(第7頁)
    • 五、經絡和腧穴的重要意義(第12頁)
    • 六、操作手法和辨症論冶(第14頁)
    • 七、學習針灸的步驟和方法(第15頁)
    • 八、學習針灸的應有態度與正確認識(第17頁)
  • 第二章 針灸發展槪況(第20頁)
    • 一、針灸的起源(第20頁)
    • 二、針灸學術的演進(第24頁)
    • 三、針灸在國內外的傳播和近年來的發展(第28頁)
    • 四、歷代針灸文獻內容擧要(第31頁)
  • 第三章 經絡學說槪論(第39頁)
    • 一、經絡學說的形成(第39頁)
    • 二、經絡的涵義和經絡學說的主要內容(第40頁)
    • 三、經絡的命名和分類(第41頁)
    • 四、十二經脉(第43頁)
    • 五、經别、奇經和絡脉(第47頁)
    • 六、十二經筋和皮部(第50頁)
    • 七、經絡的功能與作用(第51頁)
    • 八、經脉的交叉和交會(第56頁)
    • 九、經氣的意義(第57頁)
    • 十、根結、標本和合穴(第59頁)
  • 第四章 十二經脉(第63頁)
    • 一、手太陰肺經(第65頁)
    • 二、手陽明大腸經(第69頁)
    • 三、足陽明胃經(第72頁)
    • 四、足太陰脾經(第76頁)
    • 五、手少陰心經(第79頁)
    • 六、手太陽小腸經(第81頁)
    • 七、足太陽膀胱經(第84頁)
    • 八、足少陰腎經(第87頁)
    • 九、手厥陰心包經(第90頁)
    • 十、手少陽三焦經(第93頁)
    • 十一、足少陽胆經(第95頁)
    • 十二、足厥陰肝經(第99頁)
  • 第五章 奇經八脉與經别(第104頁)
    • 一、奇經八脉的循行和病候(第104頁)
    • 二、奇經八脉的功能(第109頁)
    • 三、十二經别的循行路線(第114頁)
  • 第六章 絡脉與經筋(第118頁)
    • 一、十五絡脉的循行部位及病候(第118頁)
    • 二、十二經筋的循行部位及病候(第127頁)
  • 第七章 腧穴槪論(第140頁)
    • 一、腧穴的起源和發展(第140頁)
    • 二、腧穴在人體的作用(第142頁)
    • 三、腧穴的內容(第145頁)
    • 四、腧穴的共同性和特殊性(第149頁)
    • 五、腧穴的定位(第160頁)
  • 第八章 手三陰、手三陽經經穴(第174頁)
    • 一、手三陰經經穴(第174頁)
    • 二、手三陽經經穴(第190頁)
  • 第九章 足三陽經經穴(第221頁)
    • 1.足陽明胃經(第221頁)
    • 2.足少陽膽經(第242頁)
    • 3.足太陽膀胱經(第262頁)
  • 第十章 足三陰與任、督脉經經穴(第294頁)
    • 一、足三陰經經穴(第294頁)
    • 二、任、督脉經經穴(第326頁)
  • 第十一章 經外奇穴(第353頁)
    • 一、頭面部(第353頁)
    • 二、背腰部(第361頁)
    • 三、胸腹部(第372頁)
    • 四、上肢部(第382頁)
    • 五、下肢部(第389頁)
    • 六、其他(第395頁)
  • 第十二章 刺法槪論(第397頁)
    • 一、刺法的範圍和針刺原則(第397頁)
    • 二、針刺的體位和角度(第398頁)
    • 三、針刺的次序(第401頁)
    • 四、針刺的深淺標準(第402頁)
    • 五、刺法的宜忌(第405頁)
    • 六、內經中刺法的論述(第408頁)
  • 第十三章 針刺法(第416頁)
    • 一、毫針槪說(第416頁)
    • 二、毫針的選擇、檢查、修理和保藏(第419頁)
    • 三、針刺姿勢和針刺練習(第422頁)
    • 四、針刺的基本輔助、候氣等手法(第425頁)
    • 五、針刺的一般手法操作及其程序(第427頁)
    • 六、補瀉手法(第441頁)
    • 七、複式補瀉手法(第444頁)
    • 八、異常情況的處理(第448頁)
    • 九、三稜針的針刺手法及用途(第450頁)
    • 十、火針的針刺手法及用途(第451頁)
    • 十一、溫針的使用法及其用途(第452頁)
    • 十二、皮膚針的叩打法及其用途(第453頁)
    • 十三、皮內針的使用法及適應症(第454頁)
    • 十四、梅花針療法(第457頁)
    • 十五、指針與爪切(第463頁)
    • 十六、刺血(刺經)療法(第464頁)
    • 十七、電針療法(第466頁)
    • 十八、穴位藥物電離子透入法(第467頁)
    • 十九、穴位注射療法(第468頁)
    • 二十、耳針療法的應用(第470頁)
    • 二十一、頭針療法(第476頁)
  • 第十四章 灸法和拔罐法(第483頁)
    • 一、灸法的意義和作用(第483頁)
    • 二、灸法的分類和灸用材料(第484頁)
    • 三、灸法的適用症與禁忌(第486頁)
    • 四、臨床施術的準則(第487頁)
    • 五、艾炷灸的使用法(第488頁)
    • 六、艾卷灸法及其他(第491頁)
    • 七、施灸注意事項(第494頁)
    • 八、拔火罐的作用和操作方法(第495頁)
    • 九、拔火罐的適應症和注意事項(第496頁)
  • 第十五章 冶療槪論(第498頁)
    • 一、針灸法的冶療原理(第498頁)
    • 二、施冶前的診斷(第500頁)
    • 三、冶療基本原則(第503頁)
    • 四、施冶的方法(第507頁)
  • 第十六章 經穴部位的刺法與主冶(第515頁)
  • 第十七章 內科疾患(上)(第617頁)
    • 1.中風(包括眞、類中風)(第617頁)
    • 2.暑病(第622頁)
    • 3.感冒(第623頁)
    • 4.瘧疾(第625頁)
    • 5.痢疾(第626頁)
    • 6.霍亂(第628頁)
    • 7.虛勞(第630頁)
    • 8.咳嗽(第632頁)
    • 9.哮喘(第633頁)
    • 10.鼓脹(第635頁)
    • 11.血吸蟲病(第637頁)
    • 12.絲蟲病(第638頁)
    • 13.鈎蟲病(第639頁)
    • 14.水腫(第641頁)
    • 15.噎膈(附:反胃)(第642頁)
    • 16.黃疸(第643頁)
    • 17.膽囊炎(包括膽石症)(第645頁)
    • 18.嘔吐(附:呃逆)(第646頁)
    • 19.胃脘痛(第648頁)
    • 20.脇痛(第649頁)
  • 第十八章 內科疾患(下)(第651頁)
    • 21.腹痛(第651頁)
    • 22.泄瀉(第653頁)
    • 23.便秘(第655頁)
    • 24.脫肛(附:痔血)(第656頁)
    • 25.癲、狂、癎(第658頁)
    • 26.痙、厥(第659頁)
    • 27.怔忡(第660頁)
    • 28.失眠(第662頁)
    • 29.眩暈(第663頁)
    • 30.高血壓病(第664頁)
    • 31.頭痛(第665頁)
    • 32.風疹(第667頁)
    • 33.痺症(第668頁)
    • 34.腰痛(第670頁)
    • 35.痿症(第672頁)
    • 36.脚氣(第673頁)
    • 37.疝氣(第674頁)
    • 38.遺精(第676頁)
    • 39.陽痿(第677頁)
    • 40.遺尿(第678頁)
    • 41.消渴(第680頁)
    • 42.癃閉(第681頁)
  • 第十九章 婦、兒、五官、外科疾患(第684頁)
    • 一、婦科疾患(第684頁)
    • 二、兒科疾患(第695頁)
    • 三、五官疾患(第701頁)
    • 四、外科疾患(第709頁)
  • 附篇(第717頁)
    • 一、針灸歌賦選錄(第717頁)
    • 二、子午流注法(第743頁)
    • 三、靈龜八法(第770頁)
    • 四、近年來針灸理論的硏究(第780頁)
    • 五、孫眞人十三鬼穴(第788頁)
    • 六、灸法拾遺(第809頁)
    • 七、冶症總要(楊繼洲)(第823頁)
    • 八、東桓針法(聚英)(第846頁)
    • 九、知熱感度測定法(第849頁)
    • 十、皮膚穴位導電量與溫度正常值測定資料(第857頁)
    • 十一、穴名考證(第877頁)
  • 附圖經絡圖(第880頁)
    • 一、十二經脉循行示意圖(第880頁)
    • 二、奇經八脉循行示意圖(第892頁)
    • 三、十二經别循行示意圖(第900頁)
    • 四、十五絡脉循行示意圖(第906頁)
    • 五、十二經筋循行示意圖(第920頁)
  • 經穴圖(第932頁)
    • 一、手三陰經穴圖(第932頁)
    • 二、手三陽經穴圖(第935頁)
    • 三、足三陽經穴圖(第938頁)
    • 四、足三陰經穴圖(第942頁)
    • 五、任、督脉經穴圖(第945頁)
  • 附錄(第947頁)
    • 中英文對照針灸穴位名(第947頁)
紙本書 NT$ 720
單本電子書
NT$ 504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2-28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