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本書聚焦地方史及區域文化比較探討「殖民地─帝國體制」朝向「總力戰體制」轉變之1932-1945年間。分踞帝國南北境的臺灣、朝鮮殖民地。如何以不同方式承受或轉化「戰爭帝國」引發的社會變遷?

曾為日本殖民地的臺灣、朝鮮乃至「滿洲國」等,在21世紀後殖民研究中如何相遇?

本書係雙邊研究之結晶,收錄10篇全新論文,並有合作紀要及研究介紹。

兩組學者從地緣政治、文化教養分析、文化政治、生命政治、欲望政治、性別研究、跨界影像、戰爭戲劇、思想史、文化翻譯等視野,超越「壓迫∕抵抗」、「民族抹煞」史觀,精心獻出十五年戰爭期文化史最新解讀。

  • 作者簡介(第i頁)
  • 中文版序(第ix頁)
  • 中文版編者序(第xi頁)
  • 目次(第xv頁)
  • 合作紀要與會議重點(一) 臺灣與朝鮮如何設法相遇?:殖民地文學的比較研究(第xvii頁)
  • 合作紀要與會議重點(二) 「總力戰」下的殖民地文化狀況:殖民從屬國相互關係的探討視野(第xxv頁)
  • 第一篇 時空重塑與意識的地形學(第1頁)
    • 第一章 戰爭、文化與世界史:從吳新榮(獻給決戰)一詩探討新時間空間化的論述系譜(第3頁)
    • 第二章 戰爭景觀與戰場實感的動力學:中日戰爭時期帝國對大陸的統治與生命政治或對朝鮮和朝鮮人的配置(第31頁)
    • 第三章 殖民都市、文藝生產與地方反應:「總力戰」前臺北與哈爾濱都市書寫的比較(第61頁)
  • 第二篇 他者經驗與自我建構的力學(第95頁)
    • 第一章 搖墜的帝國,後殖民的文化政治學:皇民化的技術及其悖論(第97頁)
    • 第二章 戰前臺灣知識份子閱讀私史:以臺灣日語作家為中心(第127頁)
    • 第三章 「我們─我─存在In-dem-Wir-sein」哲學轉向:朴鍾鴻與海德格(第149頁)
    • 第四章 黃得時與太平洋戰爭期的布袋戲改造(第179頁)
  • 第三篇 差異、慾望或龜裂的政治學(第209頁)
    • 第一章 戰爭和情結劇:日本殖民統治末年宣傳電影中的朝鮮女性(第211頁)
    • 第二章 被遺忘的「抗戰」電影導演何非光:一位植民地時期臺灣出身的想像中的「我們」(第243頁)
    • 第三章 戰時體制期的慾望政治(第269頁)
紙本書 NT$ 390
單本電子書
NT$ 189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