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1982年開始有計劃地嘗試寫記遊詩,發現這樣的旅遊成果,有助於觀察世界事物,且印象特別深刻,遂漸漸養成習慣,愈寫愈順手。1993~1998年這六年間,算是作者詩創作穩定時期,創作量也算豐富,把這六年間的記遊詩編成《秋天還是會回頭》,其餘則歸入《我不是一座死火山》,同時出版,成為孿生子,這是作者進入花甲之齡前的產品,若要說是高齡產婦,其實此後幾年才進入作者的豐收高峰期呢!
- 自序(第3頁)
- 在舊金山登高(第9頁)
- 沃茲涅先斯基來到韓國(第11頁)
- 荷蘭木鞋(第13頁)
- 雅典的神殿(第15頁)
- 西貢‧1971(第17頁)
- 巴塞隆納(第19頁)
- 莫斯科的三條魚(第21頁)
- 木棉花的街道(第23頁)
- 俄羅斯船歌(第25頁)
- 魚子醬(第27頁)
- 紅場(第29頁)
- 逃亡(第31頁)
- 巨鐘(第33頁)
- 塔林女導遊如是說(第35頁)
- 里加街頭畫家如是說(第37頁)
- 維爾紐斯旅館會計如是說(第40頁)
- 琥珀(第42頁)
- 湖中蘆葦(第44頁)
- 不死靈魂的堡壘(第46頁)
- 憶布拉格(第49頁)
- 波斯菊(第52頁)
- 菟絲花(第54頁)
- 秋天的鳥巢(第56頁)
- 與山對話(第58頁)
- 杉林中的貓(第60頁)
- 冰河岩(第62頁)
- 北極蚊子(第64頁)
- 馴鹿和白楊(第66頁)
- 冰河飆車(第68頁)
- 聖誕老人(第70頁)
- 午夜的太陽(第72頁)
- 卡納克神殿(第74頁)
- 艾德夫馬蹄聲(第76頁)
- 日出撒哈拉沙漠(第78頁)
- 伊斯坦堡晨思(第80頁)
- 歐洲和亞洲的土耳其人(第82頁)
- 安納托利亞的麥田(第84頁)
- 愛奧尼亞海的夕陽(第85頁)
- 薩摩斯島(第87頁)
- 在古羅馬劇場聆聽音樂(第89頁)
- 在開普敦望海(第91頁)
- 克魯格公園中的一隻豹(第93頁)
- 我住在溫布里亞的古堡(第95頁)
- 在佩魯賈劇場唸詩(第97頁)
- 在古堡樹蔭下談詩後致楊煉(第99頁)
- 再見加爾各答(第101頁)
- 孟加拉虎(第103頁)
- 恆河日出(第105頁)
- 往喀什米爾途上(第107頁)
- 泰姬瑪哈的幽影(第109頁)
- 經幡高高掛(第112頁)
- 亭布的波斯菊(第114頁)
- 揮手的不丹孩子(第116頁)
- 在加德滿都(第118頁)
- 尼泊爾的活女神(第120頁)
- 卡斯凱什海岸(第122頁)
- 福爾摩莎的迴聲(第124頁)
- 格爾尼卡(第126頁)
- 馬德里萬歲(第128頁)
- 科爾多瓦的一幅畫(第130頁)
- 佛朗哥是誰(第133頁)
- 安達魯西亞的歌聲(第135頁)
- 詩的終點(第137頁)
- 天窗(第139頁)
- 大提琴(第141頁)
- 神殿(第143頁)
紙本書 NT$ 170
單本電子書
NT$
119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