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客家研究 [第11期]
-
點閱:18
2人已收藏
- 並列題名:Global Hakka Studies
- 作者: 全球客家研究編輯室編輯
- 出版社: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 出版年:2018.11
- 格式:PDF,JPG
- 頁數:302
- 附註:部分內容為英文
本期內容簡介
編輯室報告
知名的人類學與歷史學者Jack Goody 畢生投入口傳與書寫技術的研究,他的研究非常適合放在本期全球客家研究的編輯室報告與大家一起分享。簡要來說,他認為語言作為一種溝通工具,其所建立起來的近距離的親密感與即時性,是維繫社會內在精神的重要媒介,並非書寫技術所能取代。然而,在城鄉發展、書寫技術與其它傳播媒介愈來愈多樣的當代社會,使得原來維繫社會親密感的母語飽受威脅。語言不僅是文化之承載著,語言傳承也成為文化再生之關鍵的要素。
本期《全球客家研究》收錄之學術論文有二個重要的主題,一是客家語言;二是文化傳播與再造。第一篇是王甫昌與彭佳玲合撰的〈當代臺灣客家人客語流失的影響因素之探討〉。昔日對客語流失的討論多集中在制度性結構因素,使得客語説話的場域及頻率減低,造成語言轉換。然,這篇論文特別重視當代不同世代之客家語言使用情形,指出不再是制度性條件所造成客語語言轉換,而是生活條件與社會處境的改變,成為客語流失的主因,其中,八十年代受電視媒體、九十年代受到城鄉移徙,而九十後受到家庭跨族群通婚的影響。也就是説即便制度化條件消失,甚至政府大力在公共媒體創造許多母語教育以及客語電台增加母語聽説機會,但客語流失已內化成為客家社群內在傳承的問題。第
二篇是鍾榮富的〈論美濃客家孩童的母音發展現象〉,其研究從180 位美濃孩童的客家六個母音的讀誦,來討論語言學的二個議題,即孩童的性別與年齡,是否是討論母音基頻與共振峰的關鍵條件。其研究結果顯示:並非所有年齡層都呈現母音共振峰會隨年齡增加而降低。然,男女孩童則分別在11 歲與10 歲之後,其母音隨年齡增長產生共振峰降低的趨勢。前者指出語言流失之問題,而後者則從語言學角度提出孩童使用客家語言之分析。
接下來是談文化復振的議題。第三篇是黃信洋〈試論閩西客家博物館的原鄉意象與客家內涵〉。論文主要以閩西客家博物館為分析對象,指出客家歷史敘事中的移動經驗,使得地方政府以博物館的型式進行客家聯盟的活動,形成中國博物館界特有的文化效應。尤其客家社會透過本身之追溯中原正統,又使海外華人追溯原鄉等方式,將原鄉、故鄉與家鄉等等具有歷史意象之符號,成為建構博物館的意象,也使這些具有歷史凝結性的博物館以及其展示內容,成為一股客家傳統再造的文化現象。接下來,這篇學術論文集中討論政府推動一系列之文化創意產業,並評估其作為新的經濟模式的可能成效。第四篇李樑堅與黃桂香合撰的〈客家族群文化認同與客家文創產品購買意願之關聯性研究〉,其依據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居住地乃至經濟條件,以及文化認同等層面來討論其消費之狀況,透過採樣問卷等方式進行分析。其研究指出,雖然客家重視勤儉價值,然客家族群普遍抱持著高度的文化認同,對文創產品之支持度均高,其中又以中、高年齡有較高度的客家文化認同,對客家文化產品的購買意願較高。
從四篇文章來觀察其內在關連,大抵可以看出客家語言流失到振復語言教育,乃至於客家如何在中國博物館形成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到台灣客家文創產業所面對的經濟再造的過程。雖然每位作者有其個別關心的議題,然共同收錄本期中,也有相互對話的效果。
本期還有一篇精采的田野紀要〈北美客家移民史的重構與整理:田野考察紀要〉,由李毓中與關恒安合撰。文章帶引我們到達北美華埠,如舊金山、洛杉磯、紐約與西雅圖等地,作者不僅介紹檔案館、墓園與客家組織,也清晰地勾勒出北美移民史的概況,為未來研究者指出重要研究的架構。此外,本期收錄由施徳玉為鄭榮興《臺灣客家戲之研究》一書所撰寫的書評;又,感謝客家發展研究中心之何金樑與新竹縣文化局之張愛倫為本刊提供的〈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簡介〉與〈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介紹〉二篇機構介紹。本刊最後附有一份由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之圖書室專員張珈瑜與本人聯合所編纂之〈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在職專班十周年之碩士論文彙編(2008-2018 年)〉,呈現近十年來交大客家在職專班的研究旨趣,也可從中看出客家研究在近十年來的發展趨勢。
- 編輯室報告 Editor's Note(第vi頁)
- 封面照片介紹 Cover Photo(第ix頁)
- 研究論文 Research Articles(第1頁)
- 當代臺灣客家人客語流失的影響因素之探討(第1頁)
- 論美濃客家孩童的母音發展現象(第43頁)
- 試論閩西客家博物館的原鄉意象與客家內涵(第85頁)
- 客家族群文化認同與客家文創產品購買意願之關聯性研究(第115頁)
- 田野紀要 Field Note(第163頁)
- 北美客家移民史的重構和整理: 田野考察紀要(第163頁)
- 評論 Book Review(第187頁)
- 鄭榮興《臺灣客家戲之研究》述評(第187頁)
- 客家社群與研究機構 Hakka Commun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第213頁)
-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簡介(第213頁)
- 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介紹(第227頁)
- 客家研究相關書目References to Hakka Studies(第257頁)
-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在職專班十周年碩士論文彙編(2008-2018 年)(第257頁)
- 徵稿啟事Call for Papers(第2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