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批評話語的「現代性」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大行其道,抓住了「現代性批評的話語」,也就抓住了1990年代以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包括它的機遇,也包括它的缺失。綜合觀察這些「現代性批評的話語」,我們讀到的卻不僅僅是令人鼓舞的學術「機遇」,就像「現代性」本身所存在的矛盾與悖論一樣,中國學者對現代性的理解和運用也十分的複雜。
本書對近二十年來活躍於大陸中國學界的現代性批評話語提出了一系列的反思和質疑,尤其對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中國學術發展的背景與方式展開了比較深入的追問和批判。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重新建立中國現代文學的「現代」闡釋框架、尋求中國現代知識份子自己的生命感受與話語方式的重要問題。
- 引言 現代性話語:機遇還是陷阱?(第1頁)
- 第一章 回顧:中國現代性話語的學術歷程(第7頁)
- 第一節 「走向世界」、「現代性」與「全球化」(第7頁)
- 第二節 當前現代性批評話語的四重歧義(第24頁)
- 第二章 質疑:「現代性批評話語」與中國文學文化問題(第35頁)
- 第一節 「現代性批評話語」與中國現代文學傳統(第35頁)
- 第二節「現代性批評話語」與中國現代文化傳統(第62頁)
- 第三章 比較:中國「反現代性」思潮的國際背景(第75頁)
- 第一節 保守主義:從中國到西方?(第76頁)
- 第二節 保守主義:民族主義的選擇?(第78頁)
- 第三節 保守主義:理論還是實踐?(第83頁)
- 第四章 考古:中國「反現代性」的歷史淵源(第87頁)
- 第一節 反現代性:從學衡派到「後現代」(第87頁)
- 第二節 學衡派與五四新文學運動(第98頁)
- 第三節 悲劇性:「反現代性」理想的遭遇──以吳宓的文化追求為例(第119頁)
- 第五章 可能:中國文學與文化「現代闡釋」(第129頁)
- 第一節 生存感受、生命體驗與文化創造(第130頁)
- 第二節 西方文論與現代中國文論建設的資源問題(第144頁)
- 第三節 中國現代詩論的現代特徵(第152頁)
- 第四節 論穆旦與中國新詩的現代特徵(第167頁)
- 第五節 王富仁學術姿態的啟示意義(第183頁)
- 附錄:關於現代中國文學「二元對立」思維問題的考察(第211頁)
- 後記(第239頁)
紙本書 NT$ 290
單本電子書
NT$
203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