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UB 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姑念該生:新聞記者張作錦生平回憶記事
  • 點閱:65
    5人已收藏
  • 作者: 張作錦著
  • 出版社: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大和書報圖書總經銷
  • 出版年:2019
  • 集叢名:社會人文:BGB481
  • ISBN:9789864798308
  • 格式:EPUB 流式,PDF,JPG
  • 頁數:468
  • 字數:180285
  • 書籍難度(SR):640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十年級

內容介紹
 
一個「好人」與「好報」的傳奇……
2015年總統文化獎「文藝獎」得主
記錄半世紀以來台灣報業的重要一頁

資深新聞記者張作錦的最新回憶記事
 
★ 龍應台說,他是「最後的一種文人報人了。」
★ 高希均、黃年 專文推薦
 
在台灣社會及新聞發展半世紀的巨變中,張作錦無疑是在第一線征戰的重量級新聞人。他幼年從大陸流亡至台灣、歷經當兵、失學等橫逆,平生最大心願就是上學念書。廿八歲考進大學,教育部卻以高中畢業證書問題,著學校勒令退學。經奔走請願說明後,教育部最後「判決」:「姑念該生向學心切,著記兩大過留校察看」,終得如願讀完大學,拿到平生第一張畢業文憑。
 
爾後進入新聞界,張作錦以新聞記者為終身職志,從地方記者做起,歷任《聯合報》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紐約《世界日報》總編輯、《聯合晚報》、《香港聯合報》和《聯合報》社長、《聯合晚報》副董事長等,帶給台灣報業近半甲子的深遠影響。透過他一生的回憶記事與精選一百三十餘張珍貴圖片,除了讓讀者感受大時代下的感人勵志故事,更可一同回顧戰後從戒嚴走向民主的過程中,台灣政經、文化重要推手如許倬雲、胡佛、陶百川、沈君山、孫震、王惕吾、高希均、楊國樞、李亦園、王建煊、龍應台等人的身影與軼事,感受台灣半世紀以來的動盪與變遷。
 
好評推薦
 
他是台灣半世紀新聞事件變化中,站在第一線的見證人及號角手。
二○一五年獲贈總統「文化獎」;二○一六年又獲贈「二等景星勳章」,一個新聞人兩年內獲得國家元首兩項大獎是前所未有的。這個生命波折及才華被賞識的故事,只能在一個開放社會才容易出現;這本回憶記事也就值得細讀。──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張作錦主持編務,在編輯部設置了台灣報紙第一個專欄組,每每形成社會焦點,對於一九七○民主狂飆年代的民主啟蒙與推進,有明顯與重大的效應……。做為一個新聞人,張作錦在解嚴後的表現固然奪目,但他在戒嚴時代呈現的操持與心志,則更是難能可貴。沒有那個戒嚴時期不受捆綁的張作錦,就不能襯托出解嚴後這個不媚俗放縱的張作錦。──黃年(《聯合報》副董事長)


作者介紹
 
張作錦
 
資深媒體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終身只有一個工作:記者。

 
曾任《聯合報》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紐約《世界日報》總編輯,《聯合晚報》、《香港聯合報》和《聯合報》社長,《聯合晚報》副董事長。現任《聯合報》顧問。
 
著有《牛肉在哪裡》、《試為媒體說短長》、《誰在乎媒體》、《那夜,在安德海故宅,思前想後》、《一杯飲罷出陽關》、《思維遠見》、《誰與斯人慷慨同》、《誰說民主不亡國》、《江山勿留後人愁》(天下文化),及《史家能有幾張選票》、《小人富斯濫矣》(九歌)等。曾獲圖書金鼎獎、中山文藝獎、星雲真善美新聞獎「終身成就獎」、總統文化獎和二等景星勳章。


  • 序一/高希均 從「姑念該生」到「感念該生」
  • 序二/黃年 道德文章 張作錦的三座錦標
  • 致謝/張作錦 朋友撐起這本書
  • 第 1 部 流亡三部曲
    • 別時容易見時難:離鄉.從軍.逃兵
    • 街頭的「遊民」
    • 林口.籃球.詩
  • 第 2 部 文武兩大學
    • 政工幹校 抱希望而來,帶肺病而去
    • 政治大學 廿八歲考上新聞系,險被「勒令退學」
  • 第 3 部 在聯合報 從實習記者到總編輯
    • 進《聯合報》 實習記者碰到大新聞
    • 「女人島」 一次專業倫理的「震撼教育」
    • 高雄 「我們曾經輝煌!」
    • 「天子腳下」的政治新聞
  • 第 4 部 辦報應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 希望報紙提高格局、開拓視野
    • 從「大家談」到「民意論壇」
    • 一張漫畫.一段故事
    • 避免報館變成衙門
    • 兩條新聞改變了台灣政治和社會生態
    • 「千古奇冤」的「誹韓案」
    • 台大新研所.政大新聞系.聯合月刊
  • 第 5 部 中壢事件.退報運動.兩蔣日記.蘇聯特務在台灣
    • 「中壢事件」 台灣反抗運動的第一槍
    • 童舟龔濟掀起的政論風潮
    • 在「國建會」燃放「解除報禁」的烽火
    • 首見由總統發動的「退報運動」
    • 和「總統級人物」的「過從」
    • 「兩蔣日記」絕非一人一家之私
    • 蘇聯特務在台灣
  • 第 6 部 紐約.香港.大陸
    • 在紐約的八年歲月
    • 長安大街的那一頭有民主嗎?
    • 我在紐約「統和」大陸留學生
    • 三十五萬美金買《許家屯回憶錄》全球版權
  • 第 7 部 報紙的養分在「學術」和「文化」
    • 報紙向 「學術」求高,向「文化」求深
    • 高希均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 許倬雲 「家國天下情懷」的中國文人
    • 孫震 優遊於孔子和亞當.史密斯之間
    • 沈君山 家國舊情迷紙上
    • 龍應台 她的「大江大海」在哪裡?
    • 李亦園 一個君子型的學者
    • 胡佛、楊國樞 「胡楊之亂」人去事未了?
    • 梁從誡 「我母親林徽音跟徐志摩沒有愛情關係」
    • 周汝昌 胡適把價值連城的祕笈借給一個初次見面的大學生
  • 第 8 部 政治的「參悟」,媒體的「理解」
    • 政治不能不顧現實:我主張由「台灣人」治理台灣
    • 媒體不能沒有理想:我認為新聞界不可自甘墮落
  • 第 9 部 星雲真善美獎.總統文化獎.景星勳章
    • 高山仰止,心嚮往之
    • 中山文藝獎
    • 星雲真善美新聞獎「終身成就獎」
    • 總統文化獎
    • 二等景星勳章
  • 第 10 部 服務四十年,老兵解甲
    • 美好的仗,當跑的路,所信的道
    • 我在北大的「博士後」
    • 「感時篇」的最後一篇
    • 退休到大陸辦台灣《中央日報》?
  • 第 11 部 三個媽媽誰是娘?
    • 我有三個媽媽
  • 第 12 部 附錄 懷念一位「報人」和兩位「御史」
    • 王惕吾 書劍無負平生
    • 陶百川 大夫無苟求,君子有素守
    • 王建煊 雖七千人吾不往也!
  • 跋/沈珮君 那個挨打的小小兵,四月四日生
紙本書 NT$ 550
單本電子書
NT$ 413

文:沈珮君(《姑念該生》主編)
一個十七歲的小小兵,吃不飽,瘦到連槍都舉不起來;他被打到受不了,作了逃兵。小逃兵走投無路,餓得在街頭撿東西吃,成了遊民。 more
文:沈珮君(《姑念該生》主編)
一個十七歲的小小兵,吃不飽,瘦到連槍都舉不起來;他被打到受不了,作了逃兵。小逃兵走投無路,餓得在街頭撿東西吃,成了遊民。 more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