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4-11
英文向來視「閱讀」和「寫作」為一體的兩面,關鍵就是英文的句子結構方式。簡言之,閱讀時會分段,寫作時也就能夠像玩積木式地將合意的段落一個一個的堆砌成一個又一個句子。
中文句子的結構方式沒有這個特性,依賴翻譯的人不知道。「分段」的功能就是先將一個長句子分解成7±2 的「短期記憶」可以輕鬆掌握的幾個段落;藉著刪除細節以抓出句子的「主要結構」,由此而釐清整個句子的「基本架構」。
我們的文法課中,「主要結構」只是簡單提到,至於「基本架構」更是沒有提到,因為我們的文法課本都太強調學術性,以至於像「英文的句子結構方式」這樣粗淺的東西就留給學生自己去摸索。而《英文閱讀方法》這門課的功能就是彌補台灣的英文教育中的這個空缺。
然而,過去17年授課的過程中發現,雖然書中盡量說明原委,也具體地介紹如何分段,但並未提供實際的範例讓學生能親眼目睹,如何有步驟地運用分段的指標將句子分解,淪於只說不練的窘境。
這次改版的重點就是特別闢出二章的篇幅,專門示範如何一步一步的分段和解讀。全書的篇幅仍維持在十章,因此,初版中談到的重要觀念及理論就予以精簡及改寫,部分資料也隨之更新。相信如此更有實用價值。
- 第一章 台灣學生學英文的錯誤觀念(第1頁)
- 習慣的養成(第3頁)
- 逐字翻譯的先天陷阱(第8頁)
- 翻譯習慣的淵源(第9頁)
- 畫虎不成反類犬(第18頁)
- 不考就不教不學(第20頁)
- 結論(第22頁)
- 第二章 英文閱讀的意義(第25頁)
- 精讀與泛讀(第27頁)
- 泛讀的功能(第30頁)
- 泛讀的關鍵(第32頁)
- 第三章 認知發展理論的啟示(第35頁)
- 前言(第37頁)
- 沿革(第38頁)
- 基礎理論(第41頁)
- 理論運用(第49頁)
- 期望與理想(第65頁)
- 英文教師的挑戰和救贖(第69頁)
- 結語(第72頁)
- 第四章 閱讀的實務層面(第75頁)
- 閱讀的「良性循環」與「惡性循環」(第78頁)
-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s) 和雙峰現象(第79頁)
- 「認知發展論」突破「惡性循環」(第84頁)
- 讀和寫的實務困境(第86頁)
- 句子-堆積木式的翻譯(第87頁)
- 生字-以偏概全(第92頁)
- 中文翻譯-斷不掉的母奶(第96頁)
- 結論(第100頁)
- 第五章 閱讀的步驟:(甲)結構(第103頁)
- 前言(第105頁)
- 英文句子的結構(第107頁)
- 結論(第124頁)
- 第六章 閱讀的步驟:(乙)句子的分段(第127頁)
- 分段的重要性(第129頁)
- 如何分段(第131頁)
- 分段的處理(第139頁)
- 結論(第144頁)
- 第七章 閱讀的步驟:分段範例 (一)(第147頁)
- 分段範例一(第149頁)
- 分段範例二(第152頁)
- 分段範例三(第155頁)
- 分段範例四(第158頁)
- 分段範例五(第161頁)
- 分段範例六(第163頁)
- 分段範例七(第167頁)
- 分段範例八(第170頁)
- 第八章 閱讀的步驟:分段範例(二)(第175頁)
- 分段範例九(第177頁)
- 分段範例十(第180頁)
- 分段範例十一(第183頁)
- 分段範例十二(第186頁)
- 分段範例十三(第189頁)
- 分段範例十四(第193頁)
- 分段範例十五(第196頁)
- 分段範例十六(第198頁)
- 第九章 閱讀的步驟:(丙)大意與線索(第203頁)
- 前言(第205頁)
- 無可避免的疑惑(第205頁)
- 不要死盯著有疑惑的字(第207頁)
- 句子的大意(第209頁)
- 文章的線索(第211頁)
- 疑惑的處理:想著文字不如想著一個圖像(第232頁)
- 不論如何都判斷個大意(第235頁)
- 該捨能捨,後會有期(第240頁)
- 結語(第241頁)
- 第十章 好的讀者的特質(第245頁)
- 意思導向的閱讀(第248頁)
- 多層次的解讀線索(第249頁)
- 態度決定高度(第251頁)
- 結語(第253頁)
- 後記(第256頁)
- References(第258頁)
- 中文參考書籍(第261頁)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