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家庭學校與社區協作:從理念研究到實踐
  • 點閱:241
    5人已收藏
  • 作者: 何瑞珠著
  • 出版社:中文大學出版社
  • 出版年:2010
  • ISBN:9789629964283
  • 格式:PDF,JPG
  • 頁數:194
  • 附註:版權頁英文題名: Home school community collaboration : from theory, research to practice

本書是香港第一本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踐來探討「家庭學校與社區協作」的專著,第一版於二零零二年完成,距今已有七年,近年隨著家長在教育改革及管理上的具體參與,家長的角色由家庭內的支持者,進展為學校內的參與者及校政上的決策者,近年更成為教育改革上的問責對象,既評估學校的質素,亦就學校質素的評估結果作出選校的決定,由此可見家長在香港教育系統中擔任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從家長參與教育的廣度及深度而言,香港家長參與子女教育已有不少的進步。
 
本增訂版根據近年的家庭學校及社區協作的進展作補充。書中增添了家長參與最新研究成果及理論反思,嘗試找出在現階段香港擴展家長作為積極力量的可能性。本增訂版從西方家校合作的理念及中外的實證研究出發,探討本地家校合作的現況,並介紹各種不同類型的家校協作,說明如何在學校層面規劃整體性的家校協作。

作者簡介
 
何瑞珠
 
加拿大卑斯省大學博士,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並任香港學生能力國際研究中心總監。作者曾任香港中小學教師、世界銀行對印度教育研究及培訓顧問、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助理、華南教育及發展研究計劃研究員、家庭與學校合作研究計劃首席研究員及家長教育督導委員會委員等職。

  • 增訂版序(第viii頁)
  • 導論(第ix頁)
  • 第一章 家長參與的政策剖析(第1頁)
    • 1.1 教育改革的第三波:家長參與(第1頁)
    • 1.2 家長參與的定義(第3頁)
    • 1.3 香港教育改革的發展(第4頁)
    • 1.4 家長參與對優質及均等教育的貢獻(第4頁)
  • 第二章 家校合作的理論探究(第7頁)
    • 2.1 傳統的闡釋:家庭缺失論與教育機構歧視論(第7頁)
    • 2.2 資本概念(第10頁)
    • 2.3 資本兌換及家長參與子女教育(第11頁)
    • 2.4 對香港開展家校合作的啟示(第14頁)
  • 第三章 家庭背景與家長參與的關係(第17頁)
    • 3.1 社會經濟地位(第17頁)
    • 3.2 族裔(第18頁)
    • 3.3 家庭結構(第20頁)
  • 第四章 教育改革與家長參與的關係(第25頁)
    • 4.1 教育改革的兩個取向(第25頁)
    • 4.2 權力下放政策及授權家長(第27頁)
    • 4.3 教育改革中的權力下放模式(第28頁)
    • 4.4 香港家長參與教育改革的現況(第30頁)
    • 4.5 授權家長參與校政的理據(第31頁)
    • 4.6 授權家長參與校政的數據(第31頁)
    • 4.7 家長參與校政的作用(第33頁)
    • 4.8 改變有關「家長參與」的觀念(第33頁)
    • 4.9 香港教育政策中家長的新角色(第34頁)
  • 第五章 香港家校合作的研究回顧(第39頁)
    • 5.1 香港家校合作的研究回顧(第45頁)
    • 5.2 香港家校合作的研究及實踐計劃(第47頁)
    • 5.3 學校背景及行政措施與家校合作的關係(第48頁)
    • 5.4 教師對不同類型家校合作項目的觀感及實踐(第56頁)
    • 5.5 家庭社經地位與家長參與的相關分析(第57頁)
    • 5.6 家庭資源與學生學業成就及自我觀的相關分析(第61頁)
    • 5.7 家長參與與學生學業成就及自我觀的相關分析(第62頁)
    • 5.8 香港實踐計劃的成果(第63頁)
    • 5.9 香港家校合作研究及實踐的啟示(第66頁)
  • 第六章 不同類型的家長參與(第71頁)
    • 6.1 家校社區協作發展模式(第71頁)
    • 6.2 家校合作質素指標(第72頁)
    • 6.3「家長參與」的模式(第76頁)
  • 第七章 家長參與、家校互信及學校效能的關係(第87頁)
    • 7.1 信任關係的理念(第88頁)
    • 7.2 家校合作與家校信任(第89頁)
    • 7.3 教師及學校背景(第91頁)
    • 7.4 主要概念的量度(第93頁)
    • 7.5 結果及討論(第96頁)
    • 7.6 總結及啟示(第103頁)
  • 第八章 家長參與的理論及研究再思(第107頁)
    • 8.1 布迪奧的實踐邏輯論(第108頁)
    • 8.2 習性(第110頁)
    • 8.3 場域(第112頁)
    • 8.4 布迪奧的實踐邏輯論與社會再製(第113頁)
    • 8.5 布迪奧的實踐邏輯論對香港家校協作研究的啟示(第115頁)
    • 8.6 總結(第121頁)
    • 8.7 再思(第125頁)
  • 第九章 發展家庭學校與社區的夥伴關係(第129頁)
    • 9.1 開展家校合作的實踐經驗(第129頁)
    • 9.2 家校合作活動的規劃(第130頁)
    • 9.3 家校合作活動的架構(第131頁)
    • 9.4 檢視現況(第132頁)
    • 9.5 建立團隊及培訓團隊成員(第138頁)
    • 9.6 發展「家校協作」宏圖及政策(第140頁)
    • 9.7 設計家校協作活動計劃(第143頁)
    • 9.8 尋找資源(第148頁)
    • 9.9 評估活動成效(第148頁)
  • 第十章 香港家校社區協作的未來路向(第157頁)
    • 10.1 發展協作的三層架構(第159頁)
    • 10.2 創造家長參與的條件和空間(第159頁)
    • 10.3 家庭為本參與及家長教育的空間(第161頁)
    • 10.4 學校為本參與及校內義務工作的空間(第164頁)
    • 10.5 家長參與校政的空間(第165頁)
    • 10.6 家長參與的專業培訓及研究(第167頁)
    • 10.7 家庭政策的訂定及檢討(第168頁)
    • 10.8 總結(第170頁)
  • 參考文獻(第173頁)
紙本書 NT$ 336
單本電子書
NT$ 235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