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5-12
探討現代臺灣地區出版產業,以具體的出版實例,梳理東西文化在臺灣地區如何碰撞與交流,傳播新知的物質基礎如何發生變化,新式出版如數位出版如何改變人們的認識與知識結構,新知的傳播如何影響了社會階層的變動,從一個新的視角,分析臺灣地區出版文化的變遷。
本書特色
本書梳理歷代臺灣政經與出版大紀事,再借用霍爾的編碼/解碼的文化研究概念,試圖建構臺灣地區的「出版文化量化指標」,以出版管理、出版理念、出版活動和閱讀活動四個構面二十個元素,分析臺灣出版文化場域和社會變遷之關係。
- 導論(第1頁)
- 第一節 選題的背景(第2頁)
- 第二節 選題研究的物件(第7頁)
- 第三節 基本概念與研究範圍(第9頁)
- 第四節 研究綜述及論文創新點(第23頁)
-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主體架構(第40頁)
- 第一章 社會背景與出版浪潮(第45頁)
- 第一節 戒嚴時期與復興中華文化運動(第46頁)
- 第二節 解嚴後的百家爭鳴與授權時代(第61頁)
- 第三節 新時代的出版轉型與多元化的讀者導向服務(第75頁)
- 小結(第84頁)
- 第二章 出版的制度變革與編印技術發展(第85頁)
- 第一節 臺灣出版制度的沿革(第85頁)
- 第二節 臺灣的編印技術發展史(第96頁)
- 第三節 出版環境的內在動因與助力(第115頁)
- 小結(第140頁)
- 第三章 運用編碼/解碼分析出版文化元素(第141頁)
- 第一節 出版理念的構面要素分析(第144頁)
- 第二節 出版活動的構面要素分析(第150頁)
- 第三節 出版經營的構面要素分析(第159頁)
- 第四節 閱讀活動的構面要素分析(第167頁)
- 小結(第173頁)
- 第四章 影響臺灣地區出版產業發展的因素(第175頁)
- 第一節 臺灣出版公協會早期的作用與影響(第176頁)
- 第二節 從《出版界》雜誌觀察臺灣出版現況(第177頁)
- 第三節 臺灣《出版年鑑》之資料的真實性(第183頁)
- 第四節 對出版專業人才培育的漠視(第187頁)
- 小結(第194頁)
- 第五章 出版文化場域的交流迴圈(第197頁)
- 第一節 第一階段:讀者變作者、賣書兼出書(第198頁)
- 第二節 第二階段:文藝政策下催生的文人出版(第201頁)
- 第三節 第三階段:專業出版人與專職作家興起(第203頁)
- 第四節 第四階段:文化工業化—暢銷書排行榜趨動大眾文化(第211頁)
- 第五節 第五階段:後現代主義來臨—閱讀的品味與個性化(第212頁)
- 小結(第215頁)
- 第六章 21 世紀以來臺灣數位出版的進展(第217頁)
- 第一節 臺灣推動數位出版轉型點火計畫(第217頁)
- 第二節 具備數位出版的市場還不充足(第220頁)
- 第三節 數位出版的內容價值決定是否該數位化(第222頁)
- 第四節 數位出版與著作權的法律問題(第227頁)
- 小結(第230頁)
- 結語(第233頁)
- 參考文獻(第237頁)
- 附錄(第251頁)
- 附錄 1 臺灣戒嚴時期的禁書書目(禁,1984-1988 年)(第251頁)
- 附錄 2 1960 年代「文星叢刊」書目(文星書店,1963-1971 年)(第257頁)
- 附錄 3 1960 年代「仙人掌」書目(仙人掌出版社,1968-1969 年)(第266頁)
- 附錄 4 1970 年代「新潮文庫」書目(志文出版社,1970-1979 年)(第268頁)
- 附錄 5 出版界雜誌篇目(臺北市出版同業公會,1980-2012 年)(第284頁)
- 附錄 6 年度風雲出版人物(金石堂文化,1985-2012 年)(第317頁)
- 附錄 7 年度風雲作者人物(金石堂文化,1985-2012 年)(第322頁)
- 附錄 8 臺灣出版人物專訪名單(第327頁)
- 附錄 9 專訪提問大綱(第330頁)
- 附錄 10 出版人及總編輯專訪錄音整理(第332頁)
- 後記(第449頁)
紙本書 NT$ 630
單本電子書
NT$
441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5-12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5-12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