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的疑惑與想像──「中國到底是什麼模樣?」
追尋踏查世代文青之交換生浪蕩記
摩登、嬗變、自由,雙城對位
無國界的探索與反思
中國,對於台灣人,一直以來是個複雜又晦澀的符碼。
1930年日治時期,被日本人稱為魔都的東方巴黎上海,魅惑著心懷黃金時代的人,也魅惑著前進中國的文青CEO──劉吶鷗。跟當時往來中日台的文人一樣,他將日本新興文學介紹到中國,新感覺語法、筆下的摩登世界,以及後來推動的軟性電影,影響了中國現代藝文發展,被稱為新感覺派。卻在三十五歲那年,突遭暗殺身亡。何故?
九十年後,東亞局勢再次轉變。徐禎苓就著劉吶鷗身後留下的唯一一本日記、1920年份的中國旅遊指南,重新走讀上一世紀的人文故事。這段旅途層層掏挖著跨世代的疑惑與想像。
踏查者耽溺古老光陰裡,彷彿劉吶鷗在〈兩個時間的不感症者〉描寫男人沉醉於摩登女郎的戀愛時光。時間的感與不感,有浪漫,也有刻意的悖逆。徐禎苓的上海,終非上海人張愛玲自揭的華麗與蒼涼,而是交換生能懂得的言與意。
本書特色
‧30年代的文青們在幹嘛?踩踏當年文青們的行走足跡,看其筆下的生活。
‧用一本日記、一封信、一本30年代旅遊書,跨越無國界的旅程。
名人推薦
阿潑、崔舜華、楊佳嫻 專文推薦
無論如何,所謂的中國,不論那個時代,哪段歷史都不會是一個絕對值,如果可以將自己的經歷作為出發,將這本書視為開始,或許我們都可以像劉吶鷗那樣有個開放、浪漫、自由的人生旅行。沒有國界的。──阿潑
我讀著這本既像是旅遊隨筆又像是研究採集的散文集時,視線不自覺地自動追獵、捕捉著關於陽光的描寫段落,從而發覺:這部散文集裡竟然充溢著光的軌跡。──崔舜華
不代表這僅僅是趟仿/訪舊之旅。旅者/寫作者/研究者/台灣人/女性/學生,挾帶多重身分,以考掘者之眼,印證所讀,在新廢墟中辨認過去的廢墟,在易代更新後的世界裡感應深埋的霞光。──楊佳嫻
- 推薦序|文學沒有時差,不論跨界/阿潑
- 推薦序|她漂海去尋光/崔舜華
- 推薦序|印證、考掘與邊界/楊佳嫻
- 行前:台灣
- 第一章│上海:循跡
- 落地
- 台灣人
- 頂樓的人
- 東台路古玩市場
- 尋找石庫門的路上
- 臥聽閒話
- 上海灘
- 第二章│華北:傷痕之後
- 從一雙開口鞋開始
- 朝聖
- 懸空寺與雲岡石窟
- 距離
- 古都
- 第三章│京城:轉捩
- 過境天津
- 禮拜一,老北京
- 夜遊廣場
- 皇城
- 同城公寓
- 五四大街
- □□
- 第四章│雲南:前大人期
- 等候
- 生死場
- 隨想松贊林
- 古城裡的時差
- 大理斷片
- 梯田與人
- 西南聯大
- 終 章│東京與台灣
- 孤獨的人在東京
- 半生
紙本書 NT$ 330
單本電子書
NT$
231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