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2-07-14
「只有在對周圍外部的東西沒有關心的『內在的人』(inner man)那裡,風景才能得以發現。風景乃是被無視『外部』的人發現的。」──柄谷行人《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
本書所謂「後革命時代」的兩岸現當代文學比較論,指涉的是在世界冷戰消逝、大陸改革開放、台灣解嚴的新歷史語境下,藉由重新聯繫與考察魯迅、陳映真、茹志鵑、王安憶、莫言、龍瑛宗、路遙、汪曾祺、陸文夫、陳若曦、張大春、駱以軍等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從主題影響、思潮淵源、接受典律、主體比較及想像參照等多種比較視野與類型,分析它們當中的國民性精神交鋒、社會主義思想辯證、抒情與人民性的交會,以及不同歷史語境下的類似主體的交集與差異等等。一方面擴充兩岸現當代文學的共相與特殊性的一些理解進路,二方面證成與強化在兩岸互為他者的凝望下,雙方的文學、歷史與主體,不僅僅只是對方旁觀與靜態審美的「風景」,更是相互介入與督促進步的重要精神力量。
- 以掌擊牆(序) 金理(第I頁)
- 第一章 緒論:為了焦慮的求索(第1頁)
-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第3頁)
- 第二節 概念界定與方法(第5頁)
- 第三節 重要文獻評述(第10頁)
- 第四節 章節重點(第16頁)
- 第二章 主題影響與衍義論(第21頁)
- 第一節 前言:如何影響、怎樣衍義(第23頁)
- 第二節 魯迅在台灣的基本脈絡(一九二五-二○一○)(第24頁)
- 第三節 陳映真早期小說對魯迅的國民性思考的接受與衍義(第38頁)
- 第三章 思潮淵源與關係論(第57頁)
- 第一節 前言:思潮淵源與個人關係(第59頁)
- 第二節 陳映真、茹志鵑與王安憶的淵源與文學影響考察(第60頁)
- 第四節 陳若曦早期文學的「社會主義」感覺結構的再解讀(第87頁)
- 第四章 接受視野與典律論(第109頁)
- 第一節 前言:接受場域與典律生成(第111頁)
- 第二節 解嚴後莫言及其它大陸作家/作品在台灣的引進概況(第112頁)
- 第三節 莫言在台灣的接受史與價值強調面向(第114頁)
- 第五章 主體比較與發展論(第155頁)
- 第一節 前言:出入歷史的主體比較(第157頁)
- 第二節 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與路遙〈人生〉比較(第158頁)
- 第三節 後現代中的復古救贖-汪曾祺、陸文夫、張大春後期主體的一種比較(第176頁)
- 第六章 想像參照與藝術論(第213頁)
- 第一節 前言:雙重視野的想像參照(第215頁)
- 第二節 從台灣外省小說家的大陸書寫流變談起(第216頁)
- 第三節 不只是審美的意圖:《遠方》的兩岸底層書寫(第227頁)
- 第四節 後現代以後怎麼辦?-《遠方》的藝術觀推進(第242頁)
- 第七章 結論:不只是「風景」的視野(第253頁)
- 代後記:一些小事(第261頁)
- 主要參考及引用文獻(第273頁)
紙本書 NT$ 380
單本電子書
NT$
266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2-07-14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2-07-14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