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 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
  • 點閱:1309
    127人已收藏
  • 譯自:Range: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
  • 作者: 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著 , 林力敏等譯
  • 出版社:采實文化
  • 出版年:2020
  • 集叢名:翻轉學系列:37
  • ISBN:9789865071394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231744
  • 書籍難度(SR):633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十年級

最新研究實證,
贏在起跑點、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可能是成功的絆腳石。
願意多方嘗試、累積多重專業、能策略思考…….
才是未來最需要的人才!
 

★未上市即榮登亞馬遜分類暢銷榜NO.1
★推翻《異數》的觀點,卻獲得《異數》作者葛拉威爾的支持與肯定
★《安靜,就是力量》、《未來人才》、《給予》……多位暢銷作家讚聲推薦
★《歐普拉雜誌》2019年度最佳非文學圖書
★橫跨體育、教育、音樂、天文、藝術、科學、商業、醫學、職涯等各界案例
★版權售出:美國、英國、西班牙、中國、韓國
 
老虎伍茲7個月大開始推桿、莫札特從小彈琴鍵……
這些成功典範讓許多人認為,及早學習、刻意練習、恆毅力,是成功的捷徑,
要避免沒有固定專長、一直換工作、半途而廢、三分鐘熱度……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
研究世界最頂尖的運動員、藝術家、音樂家、發明家、預測家和科學家,
他發現,更多成功人士年輕時繞了許多路,做過不同工作,甚至討厭工作……
但最後也都在某個專業領域大放異彩,甚至之所以成功就因具備別的經驗與專長──
 
.賈伯斯旁聽過書法課,成為設計MAC電腦字型的靈感來源
.網球世界冠軍費德勒,小時候比較喜歡踢足球
.任天堂第一位開發部長橫井軍平,因喜歡「造物」而救了即將破產的公司
 
這些頂尖人士不只專精,還能觸類旁通,發揮創意;
那為什麼未來世界將需要更多這類跨能、思考多元的人才?
 
◎ 「一萬小時法則」練就的技能,輕而易舉就被AI取代
世界棋王從小學習各種「戰術」,可以預測接下來的幾步棋,
但AI的計算能力極強,每秒能計算2億步棋,
就連每個人手機裡的免費APP都比棋王強,人類多年磨練的棋藝很容易就被取代。
然而,最後打敗AI的,反而是擅於「戰略」思考的電玩專家,
跨領域運用原本擅長電玩的能力,讓不懂思考的AI甘拜下風。
這證明了AI非萬能,只要人類跨領域思考,善用整合能力,仍然可以反敗為勝。
 
◎ 環境變化多端,不懂應變,再專業也派不上用場
多數人以為專業的消防員在任何火災現場都能救火,
但就算身經百戰的消防員,只要從平房換到大樓或森林大火,
反而容易判斷失準,造成嚴重損傷。
真正的專業是,有辦法跨能應變,不管換到任何環境,都不受限制,也能正常發揮。
 
◎ 單一專業,成了嚴重的盲點
近二十年都未被完全清除的海上廢油,讓多名專家束手無策。
一名「門外漢」卻從「思樂冰」與「混擬土」得到靈感,
只花了3頁A4紙的篇幅就提出方案,並順利解決。
 
艾波斯坦指出,有些領域需要早起步的人,
不過,在21世紀,科技把世界變成環環相扣的複雜系統,
人人都需要跨領域的思考習慣和方法,
才能成為有廣度、多元、跨能的人才,如同一把多功能的瑞士刀──
 
.先多元嘗試、多方涉獵,再「延後專攻」
.工作像是約會對象,別在第一次工作時就想選定終生
.善用「概念分類」的科學眼光,讓認知更有彈性
.靠「費米式思考」,就能憑有限知識拆解問題
.運用「門外漢思維」,能打破被專業蒙蔽的雙眼
.不怕落居人後,效率、成績好不等於進步,慢慢學成效反而最好
 
本書橫跨體育、教育、音樂、天文、藝術、科學、商業、醫學、職涯等各界案例,
顛覆傳統觀點、引人入勝,說明成功的關鍵無法簡化,也不只有一種方法,
讓你不必苦練一萬個小時,也能成為廣泛思考、經驗豐富和觀點多元的跨能通才!
 
名人推薦
 
【國內跨能推薦】
陳永隆博士|《跨界思考》作者
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家醫科醫師
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 核心講師
謝伯讓|台大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作者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蘇盈如SandySu|《2030轉職地圖》暢銷作家
 
【國外強力推薦】
麥爾坎‧葛拉威爾|《異數》、《引爆趨勢》作者
丹尼爾‧品克|《動機,單純的力量》、《什麼時候是好時候》作者
亞曼達‧瑞普立|《教出最聰明的孩子》作者
瑪莉亞‧柯妮可娃|心理學家、《福爾摩斯思考術》作者
賽巴斯提安‧鍾格|知名記者、《超完美風暴》作者
蘇珊‧坎恩|《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各界齊聲讚譽】
「身為人資工作者,我並不是完全同意內文的分析;同時我也發現這本書的理論,有兩派不同看法的人資工作者。正因為這樣,我覺得這本書很符合磨練『讀者的批判性思維』,由你自己決定書裡的通才或專才理論,是否符合你的求職處境,讓自己替自己找出最合適的答案。」——蘇盈如SandySu,暢銷書《2030轉職地圖》作家
 
「艾波斯坦告訴我,原來我先前所有想法都是錯的──而我莫名享受這種恍然大悟。我好愛這本書。」──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異數》(Outliers)作者
 
「我們已經相信單一成功之道太久了,認為要盡早起步,追求專精,著重效率。然而在這本石破天驚的大作裡,艾波斯坦指出大多數領域的成功之道其實截然不同,反而是廣泛涉獵,四處經歷,多繞遠路,多方嘗試。這本書至關重要,無比切時,無論主管、家長、教練或想提升表現的人都該好好一讀。」──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動機,單純的力量》(Drive)、《什麼時候是好時候》(When)作者
 
「我想把這本書交給所有想學打鼓卻被逼練琴的孩子,所有暗自想當心理學家的程式設計師,所有希望人類在機器人時代昂首昌盛的人。這本書洋溢驚奇,滿是希望,堪稱二十一世紀的求生手冊。」──亞曼達‧瑞普立(Amanda Ripley),《教出最聰明的孩子》(The Smartest Kids in The World and how they got that way)作者
 
「這本書逼你重新思考學習、思維與生命的本質,反思對選修教育與職涯規畫的認知。」──瑪莉亞‧柯妮可娃(Maria Konnikova),心理學家、《福爾摩斯思考術》(Mastermind)作者
 
「歸功這本傑作,艾波斯坦擠身當代頂尖科普作家之列。這本書視野廣闊,觀點獨到,令人嘆為觀止。我把書中所學幾乎應用到生活的各方各面。」──賽巴斯提安‧鍾格(Sebastian Junger),知名記者、《超完美風暴》(The Perfect Storm)作者
 
「閱讀艾波斯坦這種天才作家的作品真是很享受,尤其書中道盡有關表現、成功與教育的真知灼見,讀來更是無比享受。」──蘇珊‧坎恩(Susan Cain),《安靜,就是力量》(Quiet)作者


作者介紹
 
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環境科學和新聞學碩士,曾擔任《ProPublica》採訪記者和《運動畫刊》的資深寫手。著有暢銷書《運動基因:非凡競技能力背後的科學》(The Sports Gene: Inside the Science of Extraordinary Athletic Performance),現住在華盛頓特區。

 
譯者介紹
 
林力敏
 
輔仁大學翻譯所畢業,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國內重要文學獎項,曾任聯合報〈繽紛版〉專欄作家。愛騎車兜風,持續探索各類新知、探究文學與人生。翻譯本書前言至第6章。
 
張家綺
 
畢業於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英國新堡大學筆譯研究所,現任專職譯者。翻譯本書第7章、第8章。
 
葉婉智
 
中原大學應用外文系翻譯組畢業,輔系企管系,中英雙向譯者,資歷十多年。翻譯本書第9章、第10章。
 
姚怡平
 
台灣人,自由譯者,譯作三十餘冊。翻譯本書第11章之後。


  • 好評推薦
  • 前言 愈早刻意練習,還是花時間多元嘗試?
    • 刻意練習的經典案例
    • 多方嘗試也不阻礙發展
    • 兩位世界冠軍養成之路天差地別
    • 不少頂尖人物靠多方涉獵成功
    • 世界需要更多有廣度、多元、跨界的人才
    • 參考文獻(前言)
  • 第 1 章 贏在起跑點的迷思
    • 經驗和熟能生巧是兩回事
    • 磨練多年的本事,最容易被機器取代
    • 跳脫熟悉模式,超凡本領就破功
    • 人工智慧非萬能,人類可以反敗為勝
    • 單環學習無法因應環境驟變,反而養出玻璃心
    • 最成功的專家不只專精,還能觸類旁通
    • 參考文獻(第1章)
  • 第 2 章 教育不能只教專業,得培養抽象思考力
    • 為什麼智力測驗分數一代比一代高?
    • 「前現代人」與「現代人」的差異
    • 概念分類的科學眼光,讓人的認知更有彈性
    • 學業成績和批判性思考能力不成正比
    • 人人都需要跨領域思考的習慣
    • 靠費米式思考,憑有限知識拆解問題
    • 不被機器取代,得懂觸類旁通
    • 參考文獻(第2章)
  • 第 3 章 真正的音樂奇才,皆非刻意練習而來
    • 沒身世、外貌令人倒胃的一群女人,卻盛名歐洲
    • 席捲歐洲的女樂手,一天只練琴一小時
    • 想成為高手,多方探索的抽樣階段不可或缺
    • 優異的音樂家平均練三種樂器
    • 傳奇樂手都非正規出身
    • 刻意練習的重點在修正錯誤
    • 規範太多讓不易培養的創意被扼殺
    • 參考文獻(第3章)
  • 第 4 章 立竿見影的學習,反而欲速則不達
    • 各國教學的通病
    • 「有益的考驗」無法立竿見影,卻能促進學習
    • 在刻意練習間,刻意不練習
    • 考出高分不等於進步
    • 交叉練習,更能融會貫通
    • 慢慢學,最能建立複雜技能
    • 參考文獻(第4章)
  • 第 5 章 解決難題,與其鑽牛角尖,不如大破大立
    • 類推思考,幫你了解根本看不見的問題
    • 善用局外觀點,使狹隘的眼光變寬闊
    • 解決問題的高手,擁有「多樣基礎領域」的概念
    • 背景愈多元,愈有新見解
    • 參考文獻(第5章)
  • 第 6 章 看似不被擊潰的恆毅力,深藏危機
    • 起步晚非劣勢,反而造就最後的成功
    • 了解自己,比了解專業知識更重要
    • 恆毅力量表,無法預測成功與否
    • 為了堅持而堅持,反而會成為阻礙
    • 繞路,有助於找到自己的路
    • 參考文獻(第6章)
  • 第 7 章 才華是透過「變」來展現
    • 累積經驗,產生「無以定義的吸收消化過程」
    • 多數成功人士,都是繞了圈子才解鎖成就
    • 唯一恆定的就是改變
    • 每個人都是由各種可能打造而成的個體
    • 放手一搏,就是解鎖個人才華的鑰匙
    • 參考文獻(第7章)
  • 第 8 章 當個內行門外漢,才能打破極限
    • 過度專業化,讓我們鑽牛角尖、陷入死胡同
    • 懂得結合各種知識,才能掌握機會
    • 僅用一張照片,救了陌生人的命
    • 公共資源愈多,門外漢愈有機會貢獻一己之力
    • 參考文獻(第8章)
  • 第 9 章 π型人的優勢和現實困境
    • 打破功能固著心理,舊技術也能有全新發明
    • 「地上青蛙」和「前瞻之鳥」該共同合作
    • 懂得毗連事物,發揮實質商業影響力
    • 比起深度,資歷的廣度才可區分差異
    • π型人在狹隘的求職中難以被看見
    • 參考文獻(第9章)
  • 第 10 章 學習「狐狸習性」,改掉專業盲點
    • 許多專家從不承認自身判斷裡的系統缺陷
    • 具有蜻蜓複眼的狐狸,是最佳預測員
    • 人類不願相信反面觀點,是受到本能驅使
    • 參考文獻(第10章)
  • 第 11 章 不墨守成規,先放下熟悉工具
    • 太過仰賴熟悉工具,因而造成慘烈悲劇
    • 經驗老道的組織在高壓下,容易僵化且不知變通
    • 面對不尋常的挑戰,卻仍想墨守成規
    • 團隊同時具備階級與個人主義,才能存活
    • 參考文獻(第11章)
  • 第 12 章 低效率的閒逛、業餘時光,才有突破
    • 刻意的業餘人士,對探索深感興趣
    • 缺乏統合思考能力,再專業也無法突破
    • 創造力,就是種「想法的進出口貿易」
    • 只追求高效率,突破的機會只會微乎其微
    • 突破界限的嘗試,必須保持低效率
    • 參考文獻(第12章)
  • 結語 一個人的跨能勝過各式專家的團隊
    • 參考文獻(結語)
  • 謝辭
紙本書 NT$ 450
單本電子書
NT$ 315

同分類熱門書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