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4-12-20
本期內容簡介
賣點:
一年不容易又革新,全新專題系列「格物」,以布希亞《物體系》「世界不再是贈與,而是製品」的思索出發,在物作為對象之諸相與共相之間,探問消費時代、物化時代的欲望與夢想,探索贈與、體驗的新可能。
買書附贈西西新作《石頭述異》
隨團到窮鄉僻壞參觀漢代古蹟,從「畫像石」看歷史,
這是奇異的石頭記啊,他們訴說的故事,我想盡量親近,細心聆聽,那怕是遙遠、微弱的聲音。
● 每期「譯界」將翻譯與主題有關的文學作品,以物連結香港與世界。
● 專題特設欄目「物語」由游靜的小小說、唐睿寫關於成長的回憶、顏峻分享與音樂有關之物組成。
● 全新漫畫專欄「漫漫」,每期邀請港、台兩地各一位插畫家以畫對話。
● 本土文學專欄「香港文學開引號」續航,介紹西西的經典小說《我城》以及武俠小說。
● 特稿「壓卷」節錄劉亮雅最新出版《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台灣小說》關於一九九○年代台灣後殖民論述中的章節。
內容簡介:
如果地球也是物,我們又怎樣像丟棄其他舊物一樣丟棄它?在設想回收地球升級再造的可能性之前,不妨投入一條或許能與緊纏著地球的消費鏈抗衡的,易物鏈。
精彩內容包括:
專題「易物鏈」
• 在南涌種檸柑的本地農夫結青與天敵、制度對抗,與社區平台建立起「南涌共榮圈」。
• 城市研究員袁智仁走訪夜冷墟市,從不同故事讀到一門有深水埗特色的「地攤經濟學」。
• 藝術家林若曦和張瑋晉從「升級再造」中找回物的「前世今生」,重新建立人與物的關係。
• 「彼此」由朱少璋、張婉雯、楊天帥、李日康、劉清華、許雅舒舉辦一場選物展,以文字翻攪記憶中與物的交遇與輪迴,台灣插畫動畫師卓霈欣作畫。
• 「譯界」瑞典詩人Freke Räihä寫〈瑞典樹〉,擬仿客體化的操作,勾出物質共存的脈絡。
• 新系列專欄「物語」一連四期,由游靜、唐睿、顏峻每期分享各種與物的羈絆。
• 專題小說由台灣作家李屏瑤想像一群未來小孩以物建教,拜物為神。
• 「漫漫」由香港與台灣的畫家韓幸霖和日安焦慮就主題「消失」展開分格對話。
專欄及創作
• 第四十屆台灣「時報文學獎」得主洪昊賢全新系列小說「沒有過去的人」,一連四期講一些「沒有記憶」,也不去記憶的人。首篇〈揸寶馬送大麻〉,一個九龍市井青春的故事,篇名來自香港獨立樂隊「南洋派對」的歌詞。
• 「二端鈄說」,由黃涵榆、李薇婷、楊焯灃三人分別論述國際知名安那其人類學學者與行動者大衛.格雷伯的思想,並與當下作出對照。
• 「書評陣」應亮讀完兼有尖銳批評、感性回憶的《抗命女聲》後,嘗試從雨傘和身份有關的回憶,記敘到當前與將來;林三維從《烏有》分析妮可.克勞斯在作品中「平行時空」般的雙線敘事結構、陳子馨談最新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伊絲.葛綠珂詩中的先知與詮釋者語言。
• 第七屆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短篇小說組得獎作刊載,首篇是季軍得主廖宇青的〈唯有無聲無息地愛〉。
• 更多精彩內容:黃炳從一場滑鼠交易中反擊他人對天蠍座藝術家的攻擊;飲江與陳子謙對寫詩三組……
隨團到窮鄉僻壞參觀漢代古蹟,從「畫像石」看歷史,
這是奇異的石頭記啊,他們訴說的故事,我想盡量親近,細心聆聽,那怕是遙遠、微弱的聲音。
● 每期「譯界」將翻譯與主題有關的文學作品,以物連結香港與世界。
● 專題特設欄目「物語」由游靜的小小說、唐睿寫關於成長的回憶、顏峻分享與音樂有關之物組成。
● 全新漫畫專欄「漫漫」,每期邀請港、台兩地各一位插畫家以畫對話。
● 本土文學專欄「香港文學開引號」續航,介紹西西的經典小說《我城》以及武俠小說。
● 特稿「壓卷」節錄劉亮雅最新出版《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台灣小說》關於一九九○年代台灣後殖民論述中的章節。
內容簡介:
如果地球也是物,我們又怎樣像丟棄其他舊物一樣丟棄它?在設想回收地球升級再造的可能性之前,不妨投入一條或許能與緊纏著地球的消費鏈抗衡的,易物鏈。
精彩內容包括:
專題「易物鏈」
• 在南涌種檸柑的本地農夫結青與天敵、制度對抗,與社區平台建立起「南涌共榮圈」。
• 城市研究員袁智仁走訪夜冷墟市,從不同故事讀到一門有深水埗特色的「地攤經濟學」。
• 藝術家林若曦和張瑋晉從「升級再造」中找回物的「前世今生」,重新建立人與物的關係。
• 「彼此」由朱少璋、張婉雯、楊天帥、李日康、劉清華、許雅舒舉辦一場選物展,以文字翻攪記憶中與物的交遇與輪迴,台灣插畫動畫師卓霈欣作畫。
• 「譯界」瑞典詩人Freke Räihä寫〈瑞典樹〉,擬仿客體化的操作,勾出物質共存的脈絡。
• 新系列專欄「物語」一連四期,由游靜、唐睿、顏峻每期分享各種與物的羈絆。
• 專題小說由台灣作家李屏瑤想像一群未來小孩以物建教,拜物為神。
• 「漫漫」由香港與台灣的畫家韓幸霖和日安焦慮就主題「消失」展開分格對話。
專欄及創作
• 第四十屆台灣「時報文學獎」得主洪昊賢全新系列小說「沒有過去的人」,一連四期講一些「沒有記憶」,也不去記憶的人。首篇〈揸寶馬送大麻〉,一個九龍市井青春的故事,篇名來自香港獨立樂隊「南洋派對」的歌詞。
• 「二端鈄說」,由黃涵榆、李薇婷、楊焯灃三人分別論述國際知名安那其人類學學者與行動者大衛.格雷伯的思想,並與當下作出對照。
• 「書評陣」應亮讀完兼有尖銳批評、感性回憶的《抗命女聲》後,嘗試從雨傘和身份有關的回憶,記敘到當前與將來;林三維從《烏有》分析妮可.克勞斯在作品中「平行時空」般的雙線敘事結構、陳子馨談最新一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露伊絲.葛綠珂詩中的先知與詮釋者語言。
• 第七屆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短篇小說組得獎作刊載,首篇是季軍得主廖宇青的〈唯有無聲無息地愛〉。
• 更多精彩內容:黃炳從一場滑鼠交易中反擊他人對天蠍座藝術家的攻擊;飲江與陳子謙對寫詩三組……
- 展讀.物事(第2頁)
- 關天林/啟首語:物現(第10頁)
- 人物(第12頁)
- 金靜/一個人的抗爭,一個人的山檸柑(第13頁)
- 袁智仁(原人)/夜冷的一門經濟課(第18頁)
- 張煒森/更新「物」與社會的關係,從升級再造說起:訪張瑋晉與林若曦(第22頁)
- 彼此(第28頁)
- 張婉雯/茶杯裡的理智與情感(第29頁)
- 楊天帥/二次大戰牛奶(第32頁)
- 朱少璋/「二手」典故(第35頁)
- 許雅舒(Rita)/豉油(第38頁)
- 李日康/消失(第41頁)
- 劉清華/從土裡來回人間(第44頁)
- 譯界(第48頁)
- 為燃燒而生(第48頁)
- Freke Räihä/瑞典樹(第50頁)
- 專題小說 李屏瑤/走神(第54頁)
- 物語(第58頁)
- 游靜/毛巾頌(第59頁)
- 唐睿/周作和父親的樓梯底舖(第62頁)
- 顏峻/對象(第65頁)
- 漫漫:消失(第69頁)
- 韓幸霖(第70頁)
- 日安焦慮(第74頁)
- 黃炳專欄/炳觀點:變成滑鼠衝向她(第78頁)
- 洪昊然專欄/沒有過去的人:揸寶馬送大麻(第82頁)
- 香港文學開引號(第88頁)
- 第二十五站 《我城》(第88頁)
- 第二十六站 武俠小說(第90頁)
- 續航指南(第91頁)
- 書評陣(第94頁)
- 應亮/重逢:讀《抗命女聲》(第94頁)
- 林三維/妮可的分身——讀妮可‧克勞斯《烏有》(第97頁)
- 陳子馨/未言說與暗示的敘事者:談露伊絲.葛綠珂詩中的先知與詮釋者語言(第100頁)
- 二端斜說(第104頁)
- 黃涵榆/大衛.格雷伯與我們所處的世界(第104頁)
- 李薇婷/假如把藝術視為一種物質化的生產方式(第108頁)
- 楊焯灃/弱者的武器:日常抵抗(第110頁)
- 起格(第113頁)
- 飲江、陳子謙/對寫三組(第114頁)
- milo_sophy/如果我們沒有性慾(第120頁)
- 岸賢/詩三首(第122頁)
- 空‧ 龍貓/詩兩首(第124頁)
- 景/我還沒有看見他變老(第126頁)
- 貓與海/龐然巨物(第128頁)
- 馮曉彤/Sometimes I really(第132頁)
- 恆/台北四天三夜(第136頁)
- 第七屆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短篇小說組季軍 廖宇青/唯有無聲無息地愛(第141頁)
- 壓卷 劉亮雅/學舌‧後現代‧民族主義:一九九○年代台灣後殖民論述(第160頁)
其他刊期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