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改變學校中所謂的「理所當然」的校長
試著思考育兒中所謂的「理所當然」
東京都千代田區立麴町國中的校長工藤勇一,因實行一系列教育改革而受到媒體大眾的矚目,例如:取消回家作業、期中及期末考試、班導師制度,以及服裝儀容檢查等公立學校理所當然的制度。
帶動日本教育界一波「麴中革命」的工藤勇一,同時也是一位對養育孩子有著諸多煩惱的父親。他回顧自己養育孩子的方式,整理成37則教養觀,希望帶領大家一同思考「對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
⊙ 按下孩子的「自主」開關
現今是個迎向巨大轉捩點的時代,孩子的自我探索變得比以前更重要,父母不能為孩子撰寫人生劇本,孩子必須為自己做出重要決定。身為父母,該如何協助孩子取回自主性?
► 讓孩子實際體驗受挫 不要給予超過必要的幫助,也不要替孩子剷除障礙,要讓孩子能夠自己跨越眼前的高牆。
► 鼓勵孩子嘗試 有時候父母會過度給予,慢慢地孩子就會變得很被動,忘記該如何自行努力。鼓勵並給予孩子反覆嘗試、找出適合自己方式的機會。
⊙ 育兒的眞正目的
身為老師及父親,工藤勇一認為,就像思考「學校的眞正目的」一樣,父母也要試著找出「育兒的眞正目的」。
父母都希望孩子未來能在社會中生存,這點並非取決於孩童時期的能力或成績,而是擴展孩子的視野,將他們從僵化的價值觀中解放,給孩子時間去探索和發現目標。
► 朋友越多越好,但是我家孩子的朋友很少……
► 孩子的本分就是去學校上課,但是我家的孩子卻不願意上學……
► 要和孩子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但是卻不順利……
相信父母大多都曾經有過上述的煩惱,但是父母期望的生活方式,未必是孩子想要的,即使是親子關係,父母和孩子終究是不同個體,經歷的人生也完全不同。
工藤勇一針對這些情境一一剖析與診斷,只要能理解對孩子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不會過度執著這些事。
⊙ 四大面向,教出不被時代淘汰的孩子
► 父母可以如何看待自己 放下必須成為理想父母的自我要求,與孩子關係不密切也沒關係!讓孩子保有自主性更重要。
► 讓孩子取得自主性 孩子間衝突時,不需馬上介入調停,孩子有能力自己解決紛爭!
► 與孩子對話的眉角 比起「訓斥」,要讓孩子自己「選擇」未來。以提問的方式訓練孩子能夠自我承擔、擁有自己解決問題的勇氣。
► 如何因應孩子的壞習慣 比起一味阻止,不如思考將此轉變成有益孩子的經驗。稍微擺脫管控孩子的視角,就能從孩子沉迷的事物中找到孩子的長處。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溫美玉|溫老師備課Party創辦人
【特別推薦】(按姓氏筆畫)
王冠銘|桃園市立大溪高級中等學校校長
朱元隆|桃園市立大園國際高中校長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其正(醜爸)|父母成長作家、講師
彭菊仙|親子作家
劉軒|知名作家/心理學教育家
劉桂光|臺北市立復興高級中學校長
蔡傑爸|親職教育作家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
- 推薦序(第4頁)
- 前言(第7頁)
- 01 孩子本來就具有自主性(第18頁)
- 02 越不介入,越是自律(第22頁)
- 03 如果不想釀成悲劇,就拋棄「理想育兒論」(第28頁)
- 04 孩子無法教育成自己想像的樣子(第34頁)
- 05 創造無論在什麼環境,都能勇於接受挑戰的堅強大腦(第40頁)
- 06 隨興一點的父母剛剛好(第46頁)
- 07 親密的親子關係未必幸福(第52頁)
- 08 孩子的問題是大人製造出來的(第56頁)
- 09 有些事不說出來,反而會比較順利(第62頁)
- 10 父母不應該否定社會(第66頁)
- 11 真正的難題是「信任」(第70頁)
- 12 正因為沒有「寬鬆」經驗,所以才要培育「寬鬆」的心(第76頁)
- 13 第一名不是讚美(第80頁)
- 14 無論如何都不要選擇責備(第84頁)
- 15 責備時要「以孩子為出發點」來思考(第88頁)
- 16 想法必須以言詞和態度傳達(第92頁)
- 17 改變孩子的「時光機提問」(第96頁)
- 18 即使心態上無法消除偏見,但是可以不帶偏見地行動(第100頁)
- 19 說謊也是重要的溝通技巧(第104頁)
- 20 偽善又怎樣(第108頁)
- 21 沉迷遊戲時,也是找到生存之道的機會(第112頁)
- 22 偏食也沒關係(第118頁)
- 23 當孩子說髒話時,讓他思考「話要如何傳達」(第122頁)
- 24 朋友多寡不是重點(第126頁)
- 25 育兒的本質不是培養「想學習的孩子」(第132頁)
- 26 在家學習的習慣,只是在剝奪孩子的時間(第136頁)
- 27 不要過於被特質束縛(第140頁)
- 28 就算不擅長讀寫,也有能大展身手的地方(第148頁)
- 29 不只在學校才能學習(第156頁)
- 30 比起「讀解力」,更要磨練「傳達力」(第164頁)
- 31 考試失敗時要更坦然(第168頁)
- 32 請父母去學校並不是為了「責備」孩子(第172頁)
- 33 九成的孩子都是霸凌共犯(第178頁)
- 34 以客觀的事實處理霸凌(第184頁)
- 35 孩子本來就不成熟(第192頁)
- 36 不要猶豫,直接聯繫學校及教育委員會(第198頁)
- 37 當所有人都是當事人,教育就會改變(第202頁)
- 後記(第2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