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中藥材與漢方藥圖鑑事典:依據不同體質, 用天然中藥材提高免疫力
  • 點閱:249
    35人已收藏
  • 譯自:生薬と漢方薬の事典
  • 作者: 田中耕一郎編著 , 婁愛蓮譯
  • 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 遠足文化發行
  • 出版年:2021
  • 集叢名:好健康:45
  • ISBN:9789865536442
  • EISBN:9789865536817 EPUB; 9789865536824 PDF
  • 格式:JPG
  • 頁數:256

【最詳盡的中藥百科事典】
完整收錄最常用的各種「中藥材」及「漢方藥」圖鑑
對應8種體質x26種對應症狀x119種中藥材x298種漢方藥
  
  漢方醫學認為人的生命運轉是仰賴體內的「氣、血、水」三個要素。就陰陽而論,氣是陽,血.水是陰。三者之中一旦任一方不足,或是運行不順失去了平衡,健康就無法維續,心身就出現問題。


  「氣、血、水」也與體質息息相關。依氣.血.水的平衡狀況來分類以下8種體質:氣虛、氣滯、血虛、瘀血、水滯(水毒)、陽虛、殷虛、實熱等。

  ◆對應不同體質,以中藥材和漢方藥增強免疫力
  有人「容易感冒」,有人「容易吃壞肚子」,各種不同體質各自有容易引發的不適症狀。依據各種特徵判斷,只要了解自己的體質就可以知道如何預防自己容易出現的症狀,因應而使用不同的中藥材或漢方藥。
  ․氣虛體質:容易身體倦怠、情緒低落、愛睏、食慾不佳等,適合使用黃耆、人蔘等中藥材,以及黃耆建中湯、 加味歸脾湯等漢方藥。
  ․水毒體質:身體溼氣重,易浮腫、肥胖、頭痛等,適合使用桔梗、桂皮等,以及清肺湯、當歸芍藥散等漢方藥。

  ◆最普遍的漢方藥,自己就是家庭良醫
  本書介紹298個常用的漢方藥。漢方藥是由數種由天然材料製成的生藥搭配而成,可以配合病症或個人體質來使用。
  像小青龍湯或是葛根湯這類普遍的漢方藥,在日系藥妝店裡就可以買得到,或是台灣的中藥房也能購得。

  ◆26個對症漢方,不用西藥就能輕鬆緩解
  針對現代人最常見的26個症狀,如頭痛、感冒、疲勞、怕冷等等,依據不同的引發原因,建議最適切的漢方藥,讓你不靠西藥就能改善症狀。
  【感冒】葛根湯是眾所周知的漢方感冒藥
  【頭痛】寒冷造成的頭痛就使用葛根湯來緩解;氣滯造成的頭痛可用抑肝散來改善。
  【腰痛】疏經活血湯可用在緩解肩膀痠痛,也能用於腰痛。

  ◆119種生活上常用中藥材的百科全書!
  針對不同體質,詳細圖解介紹119種可運用的常用中藥材的運用、藥效等。
  【黃耆】:黃耆和人參同樣並列為補氣的代表性藥材,可提振身體元氣。
  【黃連】:用於胃腸不適、胃脹,以及焦躁和失眠等的精神症狀。
  【菊花】:可清熱,廣泛應用在眼睛疾病上的改善。
  【川芎】:川芎具促進血流的活血作用,和補血的生藥搭配一起使用可去除瘀血。川芎和當歸同是婦科疾病的重要生藥,可改善像月經不順或是生理期外不正常出血等。

本書特色

  【最快速查閱了解功效、便於使用的家庭必備中藥百科】
  ★看完中醫後,可以立即了解中醫師開的中藥方的藥材與其功效。
  ★每一種中藥材均有精美插畫、中藥材照片以及植物照片,可供快速查詢及參考。
  ★購買市售漢方藥或是漢方保養品時,可了解標籤上列的成分表,隨時掌握功效和需求。
  ★運用中藥材來調理藥膳時,可不同需求和體質找到對的養生藥材。
  ★針對生活中的小小不適,可立即運用漢方藥立刻緩解症狀。
 
專業推薦 (以下按姓氏筆畫排列)

  禪中醫診所|呂桓毅 中醫師
  中醫瑜伽養生專家|何穎盈 中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孫茂峰中醫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謝旭東醫師


田中耕一郎

  • 前言(第2頁)
  • 本書的使用方法(第10頁)
  • 1章 漢方醫學是什麼(第10頁)
    • 漢方醫學的基本知識(第12頁)
    • 構成身體的氣、血、水(第14頁)
    • 五臟六腑(第15頁)
    • 造成不適的三個主要原因(第19頁)
    • 體質與容易出現的症狀(第20頁)
  • 2章 生藥圖鑑(第29頁)
    • 生藥圖鑑的讀法(第30頁)
    • 威靈仙(第31頁)
    • 茵蔯蒿(第32頁)
    • 茴香(第33頁)
    • 鬱金(第34頁)
    • 延胡索(第35頁)
    • 黃耆(第36頁)
    • 黃芩(第37頁)
    • 黃柏(第38頁)
    • 黃連(第39頁)
    • 遠志(第40頁)
    • 艾葉(第41頁)
    • 何首烏(第42頁)
    • 藿香(第43頁)
    • 葛根(第44頁)
    • 栝蔞根(第45頁)
    • 栝蔞仁(第45頁)
    • 乾薑(第46頁)
    • 甘草(第47頁)
    • 桔梗(第48頁)
    • 菊花(第49頁)
    • 枳實(第50頁)
    • 專欄(第51頁)
    • 羌活(第51頁)
    • 杏仁(第52頁)
    • 金銀花(第53頁)
    • 苦參(第54頁)
    • 荊芥(第55頁)
    • 桂皮(第56頁)
    • 膠飴(第57頁)
    • 紅花(第58頁)
    • 香附子(香附)(第59頁)
    • 粳米(第60頁)
    • 厚朴(第61頁)
    • 牛膝(第62頁)
    • 吳茱萸(第63頁)
    • 牛蒡子(第64頁)
    • 胡麻(第65頁)
    • 五味子(第66頁)
    • 柴胡(第67頁)
    • 細辛(第68頁)
    • 山楂(第69頁)
    • 山梔子(第70頁)
    • 山茱萸(第71頁)
    • 山椒(第72頁)
    • 酸棗仁(第73頁)
    • 山藥(第74頁)
    • 地黃(第75頁)
    • 地骨皮(第75頁)
    • 紫根(紫草)(第76頁)
    • 蒺藜子(第77頁)
    • 炙甘草(第77頁)
    • 芍藥(第78頁)
    • 車前子(第79頁)
    • 縮砂(砂仁)(第80頁)
    • 生薑(第81頁)
    • 小麥(第82頁)
    • 前胡(第82頁)
    • 辛夷(第84頁)
    • 川芎(第85頁)
    • 川骨(第86頁)
    • 蘇木(第86頁)
    • 蒼朮(第87頁)
    • 桑白皮(第88頁)
    • 蘇葉(紫蘇)(第89頁)
    • 大黃(第90頁)
    • 大棗(第91頁)
    • 澤瀉(第92頁)
    • 竹茹(第93頁)
    • 茶葉(第93頁)
    • 知母(第94頁)
    • 丁子(丁香)(第95頁)
    • 釣藤鈎(鈎藤)(第96頁)
    • 豬苓(第97頁)
    • 天南星(第97頁)
    • 陳皮(第98頁)
    • 天麻(第99頁)
    • 天門冬(第100頁)
    • 冬瓜子(第100頁)
    • 當歸(第101頁)
    • 桃仁(第102頁)
    • 獨活(第103頁)
    • 杜仲(第104頁)
    • 人參(第105頁)
    • 忍冬(第106頁)
    • 貝母(浙貝母)(第106頁)
    • 麥芽(第107頁)
    • 白芷(第107頁)
    • 麥門冬(第108頁)
    • 薄荷(第109頁)
    • 濱防風(北沙參)(第110頁)
    • 半夏(第111頁)
    • 百合(第112頁)
    • 白朮(第113頁)
    • 枇杷葉(第114頁)
    • 檳榔子(檳榔)(第115頁)
    • 茯苓(第115頁)
    • 附子(第116頁)
    • 防已(防己)(第117頁)
    • 樸樕(第117頁)
    • 防風(第118頁)
    • 牡丹皮(第119頁)
    • 麻黃(第120頁)
    • 麻子仁(第121頁)
    • 木香(第121頁)
    • 木通(第122頁)
    • 薏苡仁(第123頁)
    • 龍眼肉(第124頁)
    • 龍膽(龍膽草)(第125頁)
    • 良薑(第126頁)
    • 靈芝(第127頁)
    • 連翹(第128頁)
    • 蓮肉(第129頁)
    • 植物來源以外的生藥(第130頁)
  • 第3章 症狀和漢方處方(第135頁)
    • 體寒怕冷(第136頁)
    • 感冒(第138頁)
    • 頭痛(第140頁)
    • 疲勞(第141頁)
    • 肩膀痠痛(第142頁)
    • 腰痛(第143頁)
    • 神經痛或關節痛(第144頁)
    • 暈眩或耳鳴(第146頁)
    • 心悸(第147頁)
    • 胃腸不適(第148頁)
    • 便祕(第149頁)
    • 皮膚粗糙(第150頁)
    • 瘙癢(第151頁)
    • 眼睛疲勞(第152頁)
    • 喉嚨疼痛、乾渴(第153頁)
    • 咳嗽(第154頁)
    • 流鼻水、鼻塞(花粉症)(第155頁)
    • 水腫(第156頁)
    • 焦慮、不安(第157頁)
    • 失眠(第158頁)
    • 經期不適(第160頁)
    • 更年期症候群(第162頁)
    • 排尿問題(第163頁)
    • 認知障礙症相關症狀(第164頁)
    • 抗老化(第165頁)
    • 兒童的體質虛弱(第166頁)
  • 第4章 常用的漢方藥(第167頁)
    • 認識漢方藥(第168頁)
    • 常用漢方藥一覽表(第170頁)
    • 常用漢方藥閱讀說明(第177頁)
    • 內服藥(第178頁)
    • 外用藥(第251頁)
紙本書 NT$ 650
單本電子書
NT$ 455

同分類熱門書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