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2-07-08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主題:以雕塑為名──台灣雕塑藝術的現況與未來
------
本次專題中我們邀請了劉俊蘭、劉柏村、張乃文、沈伯丞四位於雕塑系與美術系教授雕塑相關理論與創作的研究者與創作者進行對談,試圖梳理台灣雕塑藝術教學、創作與研究面臨的現況。與此同時,也採訪了畢生致力於石雕創作,且於義大利成立ARKAD基金會的藝術家薩燦如與尼古拉.貝杜(Nicolas Bertoux),請他們與我們分享其對石雕藝術的思考。另一方面,自從公共藝術設置辦法頒布以來,一定程度地影響了台灣雕塑藝術的發展樣貌。也因此,我們採訪了從辦法成立之初即有所參與,並同時在近年投入第一市場畫廊經營的「橘園國際藝術策展公司/非畫廊」與「胡氏藝術/双方藝廊」,與我們分享其對公共藝術、雕塑市場的觀察與省思。期待透過此次的討論,能讓我們再次面對台灣雕塑藝術的景況,思索可能的未來。(企劃/朱貽安)
- EDITORIAL 編輯手記 藝文活動回溫,但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第58頁)
- COLUMN 今專欄(第60頁)
- 當代策展的地理—空間轉向(第60頁)
- 靜物說(第62頁)
- 收藏與買賣(第64頁)
- 如何判讀藝術品的價值(上)(第66頁)
- 追憶三毛與席德進(第68頁)
- MISSING PIECES 名單之後 謝木流:末屆府展的藝術過客(第70頁)
- ART TALK 相談室 花園、社群與社會 林茲電子藝術節負責人克里斯朵.鮑爾談疫情下的科技媒體與節慶辦理(第72頁)
- ARTIST 藝術家 與瑪麗.摩爾對談亨利.摩爾 由家族記憶出發的亨利.摩爾掛毯展(第76頁)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第80頁)
- 喬治.康多探索人性矛盾的圖像殿堂(第80頁)
- 一幅巨型的、內省的自畫像 策展人馬西米利亞諾•吉奧尼談喬治•康多個展「圖像殿堂」(第84頁)
- SPECIAL REPORT 特別企畫 以結構化思維,引導一座城市美術館從無到有 桃園市立美術館館長劉俊蘭談橫山書法藝術館開館及館群建制(第86頁)
- FEATURE 專題企畫 以雕塑為名 台灣雕塑藝術的現況與未來(第90頁)
- 雕塑的可能性 對談台灣雕塑(第92頁)
- 在傳統與當代的交界,與大自然的韻律共在 專訪薩璨如與尼古拉.貝杜(第100頁)
- 尋找跳脫框架的公共藝術思維 專訪橘園國際藝術策展公司副總經理徐孝貴(第104頁)
- 產業困境中,當代雕塑的整合經營與創作出路二三種 專訪胡氏藝術、双方藝廊負責人胡朝聖(第106頁)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第108頁)
- 危機中的韌性蛻變,國際文化交流的新典範 Taiwan NOW「合創共製」演進啟示錄(第108頁)
- 後疫情時代的地域分離與商業交融 2021年紐約軍械庫藝術展中的亞洲當代藝術(第112頁)
- 跨國尬聊談經驗:發現數位媒體藝術保存標準並不真的存在(第116頁)
- 最成功的在世藝術家班克斯將於十月重返舞台(第120頁)
- SPOTLIGHT 藝壇注目(第122頁)
- 從潛意識出發 TKG+蘇育賢個展「晚安,待會見。」(第122頁)
- 在圖像泛濫的時代,觀「圖像世代」 之作 香港卓納畫廊謝麗.利文個展「香港多米諾」(第124頁)
- 審視內心 宋冬個展「窗.鏡」(第126頁)
- 別開生面的粗糙與細緻 陳品陶個展「製琴師與裁縫 I:原始人,文人,滅相者」(第128頁)
- ART FAIR 藝博會直擊 凝聚實力,跨域斜槓 ART TAIPEI 2021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第130頁)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第134頁)
- 非平凡紐結 洪郁雯個展(第134頁)
- SenatrA.繪畫的當下性與感知,從初始至終末展(第136頁)
- 自畫像 翁明哲個展「歡樂動物園」(第138頁)
- 董旻晋—「新英雄」系列(第139頁)
其他刊期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