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科學素養,從專題研究開始!
從「議題形成」、「方法擬定」、「問題解決」到「分享成果」
助你踏出小論文競賽、科展、科學獎第一步,
觀摩優秀實例,學習更有效率!
勇於探究、尋找方法、自我管理、學習表達,已是高中生不可或缺的能力,更是進入大學的重要基礎。
高中108新課綱,新增了一門必修的「探究與實作課」,強調 「發現問題」、「規劃與研究」、「論證與建模」與「分享與表達」四個部分,也就是培養高中生進行獨立研究的能力。高中教師每年均需對此提出課程計畫,並交由地方教育局審核。
新課綱重視學習歷程與課外多元表現。在理科類競賽中,除了傳統科展,近年來參加「小論文競賽」、「旺宏科學獎」、「青年尬科學」,或「Win the Pride用指標說故事」以及「公民科學計畫」等科學競賽且有作品產出的活動日益蓬勃。
本書可做為探究與實作的補充教材、參考指引,甚至是小論文與微專題的自學書籍。北一女中數理資優班教師、104年教育卓越銀質獎楊善茜老師,悉心分享自身指導學生專題研究的多年經驗,深入淺出介紹如何從「探究與實作」培養競賽實戰能力,換得亮眼成果與收穫。
各界熱烈推薦——
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 葉永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助理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組長 陳育霖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校長 陳智源
110年師鐸獎得主、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化學教師 周芳妃
國立中興高中地球科學科教師、資優教育推行擁護者 李欣珮
臺中市立惠文高中天文臺臺長、教師、地球科學學科中心種子教師 吳秉勳
國立興大附中教師、2020年全國科展地科及環境科學全國第一名作品指導老師 林士超
高雄市立高雄女中教師 張家齊
臺北市立建國中學教師 葉昭松
國立嘉義高中教師 黃冠夫
國立金門高中教師 薛郁潔
臺中市立臺中女中教師 劉承珏
新北市立板橋高中教師、地球科學學科中心種子教師 劉麗純
- 各方推薦
- 作者序
- 【前言】一個專題研究的完成 學習路,陪你走一段
- 【單元1】題目聚焦 如何選擇資料,閱讀歸納
- 聚焦,就是不斷縮小再縮小
- 透過閱讀深化知識
- 閱讀資源
- 各類科學活動要求
- 判讀資料的可信度
- 閱讀報告:學習拆解並歸納一篇科學文章的內容
- 延伸思考 「看不懂研究方法」的陷阱
- 列出關鍵字
- 至少閱讀三篇主題相近的文章
- 【單元2】題目訂定 如何走出獨特
- 找題目是一場智識的冒險
- 評估矩陣:探索內在問題
- 科學上的「NABC」
- 「閱讀報告」與「專題研究」的不同
- 從引用文獻找靈感
- 從「文獻探討」到「題目訂定」
- 試擬題目
- 審視題目
- 2. 怎麼知道題目訂得太簡單?
- 延伸思考 研究主題舉例
- 【單元3】研究方法 方法─目的─動機的三點一線
- 方法的重要性
- 科學方法的基本特性
- 3. 邏輯性、重複性、真偽性
- 延伸思考 科學研究和人文研究有何異同?
- 常見研究方法
- 輔助研究工具
- 如何針對題目設計適當的研究方法?
- 延伸思考 自行採樣之必須和自組設備之必要?
- 【單元4】外部資源 如何寫一封有誠意的信給大學教授?
- 為何研究要尋求外部資源?
- 各指導者在專題研究上扮演的角色
- 中學生的科學研究獎助計畫
- 寫信給大學教授或研究人員的注意事項
- 書信示範
- 【單元5】深入探究 循序漸進,自我挑戰
- 一份科學研究應有的輪廓
- 不同階段的科學研究目標
- 從小論文到科展作品
- 延伸思考 高中以後的研究階段
- 如何讓研究更深入?
- 大數據的分析
- 【單元6】表達與分享
- 表達與傳遞科研成果的重要性
- 科學表達應該避免的盲點
- 好用的表達輔助工具
- 書面表達的常見錯誤
- 與受眾現場互動的表達與分享方式
- 如何製作科學海報?
- 如何準備簡報ppt?
- 如何準備口頭報告
- 如何與評審、教授對話,回答提問?
- 【結語】失敗與謙卑
- 研究是漫長、單調、辛苦的過程
- 世界上沒有保證成功的科學研究
- 研究遇到瓶頸時,該怎麼面對、解決?
- 如何看待不盡如人意的競賽結果?
- 被教授問得滿頭包,代表我被否定嗎?
- 研究的樂趣與收穫
紙本書 NT$ 340
單本電子書
NT$
240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