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UB 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資訊判讀力:腦袋自主!抵抗假訊息、陰謀論、帶風向的生存守則
  • 點閱:432
    177人已收藏
  • 作者: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著
  • 出版社:左岸文化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
  • 出版年:2022
  • 集叢名:左岸社會議題:337
  • ISBN:9786269609512
  • EISBN:9786269609529 EPUB; 9786269609536 PDF
  • 格式:EPUB 流式,PDF,JPG
  • 頁數:354
  • 字數:194271
  • 書籍難度(SR):707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十二年級
  • 附註:版權頁英文題名: A guide to information literacy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

  置身網路時代,不管是滑 FB、IG、傳 LINE、看 YouTube、TikTok,從四面八方湧來的訊息,有家人傳來的「健康資訊」,有朋友轉來的時事討論,有政府公布的政策說明,看起來好像有道理,想一下又覺得可疑。你是不是常常因此覺得很困擾?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我們辨別這些訊息是否可信呢?
 
  這些似是而非的可疑訊息,已經不只是假新聞或假訊息了,而是「資訊操弄」。面對資訊操弄的危害,你需要的不只是媒體識讀,你需要的是資訊判讀。
 
  《資訊判讀力》是一本學會如何拆解訊息、分析可信度的書,也是一本深入分析資訊操弄和其影響的書,更是一本集結各領域學者專家一起來尋找答案的書。

 
  如果你是一位網路和手機的重度使用者,本書將是你在資訊叢林下的生存守則。如果你是一位想跟年輕人溝通的老師或爸媽,本書能讓你了解新時代的資訊問題。如果你對各種假訊息感到很厭煩,想與身邊的朋友好好溝通,卻又不知道如何開始,那你更不能錯過本書。
 
  本書是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的研究成果。IORG 從 2021 年的疫情、公投的假訊息、陰謀論出發,以實例說明「資訊操弄」從何而來、如何傳播、造成什麼影響,以及如何危害台灣社會的民主發展。IORG 從研究成果歸納出一套「訊息可信度評量」方法,透過 4 個步驟幫助你拆解訊息、查核事實、分析觀點,進而判斷訊息的可信度。書中並附上超過百題由真實案例改編的題目,提供給你精進資訊判讀的能力。
 
  現今的我們,幾乎不可能不用手機和網路來接收資訊,所以提升資訊判讀力是面對資訊操弄的「治本」之道。IORG 希望透過本書,讓你在面對資訊叢林的各種隱藏陷阱時不再心慌,讓你在判斷訊息可信度的思考過程中找回「腦袋自主」。請與 IORG 一起,提升自己的資訊判讀力,保護身邊的人,也保護台灣社會,讓資訊操弄無法造成危害,讓公共討論更健康,讓民主更健康。
 
  重要事件
  2020 年,IORG 在全國各地舉辦 68 場資訊判讀工作坊,超過 1,700 人參加,也收回超過 1,500 份問卷,分析台灣受到資訊操弄的影響,面對面實際了解台灣民眾的想法。
 
  2021 年 6 月,IORG 發表第 1 期《心慌週報》,開始更即時的提醒台灣民眾和時事相關的可疑訊息或資訊操弄。
 
  2021 年,IORG 研究員與中正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王銘宏合著學術論文,提出將大量訊息有效率分群的演算法,於 11 月獲國際醫療期刊 JMIR Medical Informatics 錄取發表,是我國第一篇針對封閉平台上 COVID-19 謠言傳播的資料科學研究,並發表於國際期刊的學術論文。
  
本書特色
 
  (一)讓資料科學說話:以 IORG 可公開驗證的資料科學方法,有憑有據,確實理解資訊操弄。
 
  (二)訊息可信度評量:4 步驟、10 問題,學會拆解、查證、推論,找出可疑之處,判斷訊息可信度。
 
  (三)百題資訊判讀練習:真實案例改編,超過百題練習,是提升個人資訊判讀力的最佳練習,也是中小學課堂必備的教學素材。
 
  (四)跨領域專業分享:事實查核、開放社群、科學新聞、法律學、政治學、社會心理學、資料科學、社會溝通,多方面了解現今資訊環境的問題和公民行動。
 
  (五)實體線上創新結合:除了隨書收錄的練習,你也可以使用 IORG 設計的「資訊判讀力」網站練習判讀,與其他讀者交流。
 
推薦序
 
  ● 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 陳雅慧(親子天下總編輯)

作者簡介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是由新聞媒體、社會科學、資料工程等跨領域專業者組成的台灣民間研究機構。成立於 2019 年,IORG 以資料科學深入研究台灣資訊環境,持續發展可公開驗證的研究方法,促進公共討論,健全台灣民主。

 
  IORG 相信,「資訊判讀力」是面對資訊操弄的根本解方,而加強資訊判讀力,必須從「資訊判讀教育」開始打基礎。2020 年至今,IORG 成員已在全國各地校園、社區,以超過 100 場的工作坊,持續分享研究成果、資訊判讀方法,也觀察資訊操弄的在地生態。《資訊判讀力》這本書,集結 IORG 持續累積的研究成果,並串連重要領域的專業工作者,期望集合更多人的力量,提升整體社會的資訊判讀力,讓每個人的「腦袋自主」,讓台灣的民主防衛網更為堅實。
 
  本書作者群
  ● 王希(IORG 共同主持人)
  ● 李可心(IORG 研究員)
  ● 徐曉強(IORG 研究員)
  ● 林玿弘(IORG 資料工程師)
  ● 游知澔(IORG 共同主持人)
 
  本書專文作者群
  ● 胡元輝(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 李比鄰(Cofacts 真的假的共同發起人)
  ● 王鼎棫(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主編)
  ● 陳璽尹(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執行長)
  ● 高佩懃(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專案主任)
  ●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 李品汶(對話千層派成員)
  ● 高劭怡(對話千層派成員)


  • 推薦序 ◎羅世宏
  • 推薦序 ◎陳雅慧
  • 作者序 ◎李可心
  • 第1部
    • 01 這些年,打亂生活的不只病毒,還有資訊操弄
    • 02 公投真的是公民「自由意志」的展現?
    • 03 這就是資訊操弄
    • 04 資訊判讀新方法:訊息可信度評量
    • 05 資訊傳播3角色:生產者、媒介、閱聽人
    • 06 資訊環境總體檢:政府、企業、研究、教育,還有你
    • 07 你能看穿?那些生活中的政治宣傳
    • 08 在網路上帶風向:訴諸恐懼、以偏概全、群聚分享、網軍幫高調
    • 09 保護你的個人資料,也是保護腦袋自主
    • 10 面對資訊操弄,我們堅持民主,與世界交流
    • 11 主動出擊:判讀、對話、協作
  • 第2部
    • 21 事實查核,很重要? ◎胡元輝
    • 22 事實查核也能「開放協作」? ◎李比鄰
    • 23 法律管制假訊息,可以嗎? ◎王鼎棫
    • 24 尋找古老的失傳技藝:如何分辨科學新聞和科學謠言? ◎陳璽尹、高佩懃
    • 25 公投真的能促進公共討論嗎? ◎陳方隅
    • 26 好好聊天,其實不容易! ◎李品汶、高劭怡
  • 致謝
  • 註釋
紙本書 NT$ 450
單本電子書
NT$ 315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