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2005年是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中國航海家,各國文化界和學術界,特別是華人地區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研討會和展覽會浪潮。學者們從不同國度、文化層面、價值觀等去詮釋鄭和下西洋的種種原因、成果與影響,也引起頗多爭議與討論。近年躬逢其盛,若有所思,發現研究者多以當時現象出發,討論如何如何,創新之見俯拾皆是。然而仔細思量,多是孤立言之,來龍去脈交代不清,弄不明白鄭和下西洋與東亞沿海各國之關係。歷史研究必須建基於史料的脈絡架構上,才能洞悉當時的時代背景及歷史因素,且要往前追溯,往後觀察才能還原歷史的發展過程。本書的史料基礎主要是以《明太祖實錄》、《明太宗實錄》、《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為主,輔以當時相關史料及近人研究成果等,重構明初(1368-1433)六十多年中國與東亞沿海各國的外交與貿易關係,論述鄭和下西洋的前因後果及其過程中與南海各國的互動。本書是以宏觀的視野分析14-15世紀東亞海洋形勢變遷及各國的互動關係,而鄭和下西洋的原因、過程和影響又與當時東亞沿海各國局勢互為表裡,從而建構起東亞國際關係的新框架──近世東亞區域的朝貢體系。透過本書的論述和分析,讀者可感受到當時東亞歷史的互動過程中,各歷史人物如明太祖、明成祖、鄭和、威格拉瑪跋達拿(Vikramavardhana)、足利義滿、陳祖義、昭祿羣膺哆囉帝剌(膺陀羅闍一世,Indh RajaⅠ)、拜里迷蘇剌(Parameswara)、宰奴里阿必丁(Dinuliabidin)等都曾經扮演重要的角色,各有其歷史地位,輕視不得。
- 蔡石山教授序(第I頁)
- 自序(第V頁)
- 第一篇 緒言(第1頁)
- 第二篇 海洋交流:宋元時期沿海國際形勢(第9頁)
- 一、前言(第9頁)
- 二、宋元時期中日關係(第9頁)
- 三、宋元時期中國與南海國家的關係(第15頁)
- 四、結語(第19頁)
- 第三篇 南海島主:瓜哇滿者伯夷的興衰(第21頁)
- 一、前言(第21頁)
- 二、明初南海形勢:滿者伯夷的勢力範圍(第22頁)
- 三、對立的導火線:浡泥入貢與三佛齊的冊封(第32頁)
- 四、明太祖的孤立政策:朝貢貿易一體化(第45頁)
- 五、分裂的危機:爪哇勢力衰退(第51頁)
- 第四篇 東海揚波:日本幕府將軍的妥協(第63頁)
- 一、前言(第63頁)
- 二、明成祖對日本外交的挫折感(第65頁)
- 三、朱棣篡位與中日邦交的恢復(第72頁)
- 四、永樂二年(1404)捕倭與明使出訪日本(第76頁)
- 五、重建永樂二年鄭和出使日本的歷史情境(第93頁)
- 六、結語(第99頁)
- 第五篇 海峽風雲:舊港和蘇門荅剌的起落(第101頁)
- 一、前言(第101頁)
- 二、舊港陳祖義與爪哇的關係(第103頁)
- 三、西洋總路頭蘇門答刺的興衰(第117頁)
- 四、結語(第131頁)
- 第六篇 地峽雄主:阿瑜陀耶的委屈(第133頁)
- 一、前言(第133頁)
- 二、明太祖時中暹關係(第134頁)
- 三、地峽貿易的擴張與發展(第137頁)
- 四、鄭和艦隊四訪暹羅的意義(第143頁)
- 五、結語(第157頁)
- 第七篇 海峽外府:新國際貿易中心滿刺加(第159頁)
- 一、前言(第159頁)
- 二、滿刺加來朝與明成祖的戰略部署(第160頁)
- 三、拜里迷蘇刺的身世與三佛齊亡國之痛(第162頁)
- 四、滿刺加獨立與國際貿易中心形成經過(第169頁)
- 五、結語(第182頁)
- 第八篇 總論: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第183頁)
- 附錄一 鄭和下西洋年表(第195頁)
- 一、前言(第195頁)
- 二、鄭和下西洋年份對照(第196頁)
- 三、說明(第207頁)
- 附錄二 下西洋海船造價耗費估算(第211頁)
- 一、前言(第211頁)
- 二、洪武至宣德年間(1368-1434)海船建造資料(第211頁)
- 三、海船造價的估算(第213頁)
- 四、下西洋艦隊最低造船價(第215頁)
- 五、結語(第216頁)
- 附錄三 明朝使者下西洋次數表(第219頁)
- 一、明朝使者歷次下西洋資料表(第219頁)
- 二、歷次下西洋之解讀與說明(第227頁)
- 三、結語(第232頁)
- 引用書目(第235頁)
- 一、史料:(第235頁)
- 二、專書:(第237頁)
- 三、論文:(第239頁)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