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
-
點閱:734
66人已收藏
- 譯自:Adult children of emotionally immature parents:how to heal from distant, rejecting, or self-involved parents
- 作者: 琳賽.吉普森 著
- 出版社:小樹文化
- 出版年:2022
- ISBN:9786269675630
- EISBN:9786269675623 EPUB; 9786269675616 PDF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87774
- 書籍難度(SR):633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十年級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
在你最需要支持的時刻,
父母卻是傷你最深的那個人
5大評量 x 5大練習 x 53個案例
修復你的童年孤寂
你是否覺得……
◎好想從父母口中得到肯定或讚美。
◎父母總是不了解你,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溝通。
◎父母只關心我錢夠不夠用,從沒關心過我內心的感覺。
◎就算獲得再高的成就,父母都只會潑我冷水。
如果你也有同樣的狀況,可能就是「假性孤兒」……
這些父母的外表和行為看起來一切正常,他們會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提供溫飽、注意孩子的安全,但……僅止於此。
「你已經長大了,不准再抱布娃娃睡覺,把它丟掉!」
「我才不管你有什麼感覺,我只供你們吃住就好。」
「別再胡思亂想了,你只能照我的安排,不准有任何意見。」
父母在孩子面前豎立了高牆,擋住了他們尋求親密感情的道路。當孩子無法與父母建立穩固的心靈互動,孩子將無法擁有安全感與自信心。
看過本書,你將明白:為何無法與父母建立親密互動、為何父母無法給予愛的養分,又為何總在人生重大決定上,父母帶來的陰霾與否定如影隨形。而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裡,是很孤單的成長經驗……
藏在親情影子裡的噩夢:
‧父母要求完美魔咒:每件事都要做到最好,也許爸媽就會稱讚我了……
‧父母的情緒潛規則:為了安撫爸媽的情緒,我總是疲於奔命……
‧父母的情感的高牆:沒有我,爸媽也無所謂、爸媽不喜歡我的親近……
童年的孤單包圍著我們,就算長大,仍無法擺脫,只是換了另一個形式:沮喪、焦慮、長期緊張、壓力、睡不著等失控的感覺折磨我們。這些身心症狀像是一套警報系統,提醒我們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真正的感受──想要被愛──那就是覺醒的開始。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琳賽‧吉普森博士,累積20年的諮商經驗,分享真實案例,讓我們看見父母帶來的痛,解開與親情的枷鎖,修補世世代代的情感缺陷,拒絕複製上一代給予的傷痕……
本書特色
1. 53個貼近我們生活的案例,學會一步步解開內心的隱藏傷痛。
2. 5大評量+5大練習,看見情感缺失所帶來的孤寂,學會建立健全的情感關係、不再受傷。
3. 解開家中痛苦的情感鎖鏈、給予下一代健康的親子關係。
- 封面
- 各界推薦
- 致謝
- 自序|忽視童年心理需求,成年後不易幸福
- Chapter 1 缺愛的童年,孤單的成年
- 生長在情感缺失的家庭中,是很孤單的體驗
- 什麼是健全的親密關係
- 父母匱乏的情感,帶給孩子孤寂的感受
- 為何悲傷的過往,會不斷重演?
- 為什麼我們會因為自己不快樂,而有罪惡感
- 不論男女,都會有情感孤寂的狀況
- 情感孤寂的感受,也會出現在與父母和朋友間的相處
- 否定自己的直覺,反而選擇了錯誤的對象
- 受傷的自信心,讓我們無法向外尋求幫助
- 光鮮亮麗的外表下,依舊隱藏著童年的孤獨創傷
- 為何缺乏情感交流的生活是有害的?
- Chapter 2 為什麼我們就是無法感受到父母的愛?
- 了解情感缺失父母的特徵
- 如何區別「情感缺失」以及「偶爾情緒化」
- 怎麼樣才是情感發展健全?
- 情感缺失者有哪些特質
- 代代相傳的舊式育兒方式,讓許多人關上了心門
- 孤單的童年經驗,造就了情感缺失者
- 對情感缺失者來說,深度情感交流具有威脅性
- 情感缺失者的思考模式通常是狹隘的
- Chapter 3 不斷體會到「情感遺棄」的童年
- 生命本能,讓我們無法推開情感缺失父母
- 為何我們難以和父母溝通?
- 缺乏情感交流會激起我們的憤怒
- 情感缺失者不願承擔自己該付的情感工作
- 情感缺失者渴望但無法接受他人關心
- 情感缺失者抗拒修復關係
- 情感缺失者期待孩子「鏡映」並理解他們
- 情感缺失者將自尊建立在他人的服從上
- 情感缺失者眼中神聖的「角色順從」機制
- 情感缺失者要的是情感糾葛,而不是親密感
- 片段的時間感,讓情感缺失者無法一致的處理關係
- Chapter 4 恐懼親密感的四大類型「情感缺失父母」
- 讓孩子心理孤寂、沒有安全感的情感缺失父母
- 育兒方式如何影響嬰兒的依附行為
- 四大情感缺失父母:情緒化、神經質、消極型、冷漠型
- 情緒化父母:善變且容易情緒失控
- 神經質父母:過度涉入孩子的生活
- 消極型父母:面對高漲的情感,只會消極躲避
- 冷漠型父母:彷彿身邊豎立著高牆、難以靠近
- Chapter 5在缺乏愛的家中,我們只能埋藏真實的自我
- 隱藏真實自我,只為了在家中占有一席之地
- 在情感缺失家庭長大,為何會有療癒幻想?
- 療癒幻想如何影響成年後的人際關係
- 孩子的真實自我得不到適當回應,就會開始扮演「偽自我」
- 情感缺失父母如何影響偽自我的發展
- 因應情感缺失父母的兩種類型──內求型與外求型
- 混合型因應模式:結合了內求型與外求型人格
- 情感缺失父母,大多是外求型人格
- 不論是外求型或內求型因應模式,都有可能是助力或是阻力
- Chapter 6渴求親密感,為什麼讓我們更容易受傷?
- 敏銳而容易受傷的內求型人格
- 內求型人格對情感更敏感且敏銳
- 內求型人格具有強烈的情感
- 內求型人格,需要深刻的情感連結
- 內求型人格具有強烈的社交本能
- 內求型人格會因為自己需要幫助,而感到羞愧
- 內求型孩子在家中不顯眼、容易被忽略
- 過於獨立的內求型人格
- 內求型人格會認為受虐是正常的
- 在關係中,內求型人格會負起維繫感情的工作
- Chapter 7 痛苦的症狀,提醒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
- 什麼才是真實的自我?
- 不斷成長、被了解,以及表達,滿足真實自我的需求
- 先破壞舊有的心理模式,才能覺醒真實的自我
- 如何擺脫過時的偽自我?
- 看見你的真實感受、放棄「終將得到愛」的療癒幻想
- 我們所恐懼的「憤怒」,其實代表真實自我即將顯現
- 當我們看清事實,才能善待自己
- 成年後的戀愛關係,容易觸發過去未被滿足的情感需要
- 不再「理想化父母」,用更客觀的方式面對他們
- 學會欣賞自己的能力
- 從心理治療,學會建立新的價值觀
- 面對並處理痛苦的內在與情緒,才能擺脫童年的情感傷害
- Chapter 8 學會不再乞求父母無法給予的愛
- 孩子共同的療癒幻想──以為父母終會愛他們、關心他們
- 如何與情感缺失父母培養新關係?
- Chapter 9擺脫痛苦的親子關係,找回真實的自我
- 哪些家庭模式,會讓我們陷入過去的角色
- 開始自在的當個不完美的人
- 自在的擁有真心的想法和感覺
- 自在的與情感缺失父母中止接觸
- 自在的設下接觸底線、不過度付出,並且關注自己的真正需求
- 學會疼惜、好好照顧自己
- 學會不再過分同理他人
- 學會在需要的時候向外界尋求幫助
- 學會自由的表達自己
- 學著與父母以新方式保有舊的關係
- 學會不再從情感缺失父母身上找到情感關注
- Chapter 10在未來的關係裡,學會找到情感健全的人
- 為什麼我們容易被自我中心、剝削他人者吸引?
- 情感健全者有哪些特徵?
- 如何從網路交友,找到情感健全者
- 培養有助情感的互動能力、邁向你想要的關係
- 後記│找回自我、找回完整的自己
- 版權
- 封底
紙本書 NT$ 380
單本電子書
NT$
266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