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傳承與創新:中華傳播研究40年
  • 點閱:16
    2人已收藏
  • 作者: 李立峯, 黃煜主編
  • 出版社:中文大學出版社
  • 出版年:2021
  • ISBN:9789882372177
  • 格式:PDF,JPG
  • 頁數:464

  自1977年施拉姆教授(Wilbur Schramm)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算起,香港的傳播研究已走過四十餘載。在此期間,中國大陸與台灣學者對華文傳播現象的研究也有了長足進步。中華傳播研究與學科發展究竟取得了哪些值得傳承的成果?在傳播理論與研究方法上,有哪些令人矚目的突破與創新,未來又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問題?到底是否存在所謂「中華特色的傳播研究」,抑或中華傳播研究僅是全球學術的有機組成部分?
 
  本書從全球的角度審視中華傳播研究,並總結不同地區、不同領域傳播學的發展脈絡,探討如何提高傳播研究的理論水平及加強研究方法。本書不但結合知識社會學及相關學科來反思過去的研究成果,更探討特定的焦點問題,如數據與理論的關係、概念及方法的應用與改進、學術本土化與全球化之張力等。
 
好評推薦

 
  本書涵蓋的範圍遍及媒體傳播研究的不同領域,作者為兩岸三地各個次領域的權威。對於任何希望一窺華人傳播研究貢獻與最新進展的讀者而言,本書都將會是重要的依據。——汪琪(台灣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榮休教授)
 
  本書是兩岸三地華人學者對中華傳播研究的共同反思,既有資深學者從宏觀角度回顧傳播學如何引入華人社會,也包括了青年學者對傳播學前沿發展的細緻梳理,真正體現了學科的「傳承」與「創新」,對新聞傳播學研究者而言極具參考意義。——蘇鑰機(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編者簡介
 
李立峯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兼院長。專研新聞學研究、政治傳播、公眾輿論與公共話語、媒體與社會運動、文化價值觀變遷等。

 
黃煜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與影視學院教授兼院長。專研新聞與媒體表現、傳播政治經濟學等。
  • 序一 汪琪(第xi頁)
  • 序二 朱立(第xix頁)
  • 導言 李立峯、黃煜(第xxv頁)
  • 第一部分 中華傳播研究的 40 年發展(第1頁)
    • 1 視點與溝通:華人社會傳媒研究與西方主流學術的對話 李金銓(第3頁)
    • 2 中國傳播學的不惑之惑 — 寫在傳播學引入中國 40 年之際 張國良(第27頁)
    • 3 從比較視角看中華傳播的研究與創新 陳韜文(第45頁)
  • 第二部分 兩岸三地的傳播研究(第69頁)
    • 4 施拉姆與中國傳播研究:文化冷戰與現代化共識 劉海龍(第71頁)
    • 5 中國傳播學的老故事與新進路:學科化探索與知識型轉換 胡翼青、張婧妍(第97頁)
    • 6 台灣傳播學術研究 30 年變貌:以 1987–2017 年學術期刊為例 蘇蘅(第115頁)
    • 7 尋找普遍意義:香港傳播研究的經驗和貢獻 李立峯(第145頁)
  • 第三部分 傳播學不同分支領域的發展和創新(第165頁)
    • 8 再思華人社會組織傳播學的在地發展與實踐 秦琍琍(第167頁)
    • 9 「馴化」媒介社會學:理論旅行、文化中間人與在地學術實踐 李紅濤、黃順銘(第199頁)
    • 10 發展傳播理論與「中國式」發展之間的張力 — 基於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三個研究案例的討論 郭建斌、姚靜(第231頁)
    • 11 中國互聯網治理研究的學術邏輯與範式流變 — 基於 CNKI 數據庫的文獻考察 徐敬宏、侯偉鵬、郭婧玉、楊波(第255頁)
    • 12 中國大陸互聯網研究的「跨學科」迷思:規訓與突破 曹小傑、李新(第277頁)
    • 13 流行文化研究的若干新趨勢 朱麗麗、蔡竺言(第295頁)
    • 14 新聞專業主義的理想與現實(1997 – 2020) — 中國大陸研究的回顧 王海燕(第313頁)
    • 15 中國大陸健康傳播研究(2004 – 2015):12 年再回顧 韓綱、張迪、胡宏超(第333頁)
    • 16 香港政治傳播研究 40 載:歷史脈絡與邏輯演進 徐來、黃煜(第361頁)
  • 第四部分 華人傳播未來方向的展望(第397頁)
    • 17 從邊陲到主流的一條自然路徑:華人計算傳播學者的參與和體驗 張倫、彭泰權、王成軍、梁海、祝建華(第399頁)
  • 作者簡介(第421頁)
紙本書 NT$ 1008
單本電子書
NT$ 706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