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5-12
不少論者以為元詩成就有限,往往以「宗唐得古」為概括,把崇唐風氣當作元代詩學的全貌。然而元代承接南宋,政權更迭不可能斷絕源自宋詩的脈絡。事實上,入元以後,宋代的創作風氣與詩學議題猶在,甚至乘著時局轉變推陳出新。本書希望探討國變以後,宋人如何把其詩學帶進新時代,以及往後的發展狀況。在各類材料中,總集尤其值得注意,因為元代的詩文總集數量可觀,其選錄原則、編纂方法多有革新,當中更有許多成於宋人之手,或以宋詩為主題之作。研究者可由此梳理出宋詩學在元代的不同面向,包括遺民的情感、宋詩的價值和理學的詩學主張等。這些都是尚待發掘的研究範圍,有助準確掌握元代詩壇的面貌。
- 如蝶振翼——《文史新視界叢刊》總序一 車行健(第I頁)
- 總序二 劉芝慶、邱偉雲(第V頁)
- 播爾椒蘭,采其孔翠:序《元代宋詩學研究——以總集為中心的考察》 陳煒舜(第aI頁)
- 緒論(第b1頁)
- 第一章 總集與場域:國變前後的宋詩壇(第1頁)
- 一 宋代總集的編纂與發展概況(第2頁)
- 二 總集與「詩學場域」的內部競爭(第10頁)
- 三 總集與「教育場域」的權力分配(第18頁)
- 四 託於《江湖詩集》系列的弱勢聲音(第28頁)
- 五 小結(第37頁)
- 第二章 忠憤與抗衡:元代宋詩總集中的遺民情感(第39頁)
- 一 元好問《中州集》對南宋文人的啟發(第40頁)
- 二 敵我分明:《忠義集》(第47頁)
- 三 文化抗衡:《月泉吟社詩》(第56頁)
- 五 小結(第70頁)
- 第三章 詩家與遺民:《詩林廣記》的詩歌史論述(第73頁)
- 一 以「大家數」為中心的三代詩歌史(第74頁)
- 二 三代詩學的勾連:附詩與評話(第85頁)
- 三 從陶淵明到陳希夷:遺民的詩歌史論述(第94頁)
- 四 兩重身份在《唐宋千家聯珠詩格》的延續(第104頁)
- 五 小結(第112頁)
- 第四章 繼承與救弊:《瀛奎律髓》對「江西詩派」的再建構(第115頁)
- 一 從《宗派圖》到「一祖三宗」說(第117頁)
- 二 「三宗」在《瀛奎律髓》中的地位與關係(第126頁)
- 三 選杜甫為「一祖」的意義(第136頁)
- 四 以「一祖三宗」為中心的宋詩史敘述(第144頁)
- 五 小結(第150頁)
- 第五章 詩道重建與風雅正變:論《濂洛風雅》的構成與編選(第151頁)
- 一 理學家論詩的緣起:濂、洛諸儒對詩歌的取態(第153頁)
- 二 〈濂洛風雅詩派目錄〉與金履祥的編選範圍(第162頁)
- 三 《濂洛風雅》的「風雅」觀及其正體(第171頁)
- 四 以朱子學說為中心的「風雅三變」(第183頁)
- 五 小結(第198頁)
- 第六章 理學家與《文選》詩歌的重編:以陳仁子、劉履為例(第199頁)
- 一 朱熹對《文選》詩學傳統的推崇(第201頁)
- 二 陳仁子《文選補遺》的詩學觀及其示範作用(第208頁)
- 三 《選詩補註》與《選詩補遺》對《文選》詩歌的重編(第214頁)
- 四 《選詩續編》論《文選》詩歌傳統的延續(第235頁)
- 五 小結(第246頁)
- 結論(第247頁)
- 一 研究成果(第248頁)
- 二 研究展望(第255頁)
- 後記(第261頁)
- 引用書目(第265頁)
- 附錄(第283頁)
- 一 《元史藝文志輯本.總集類》著錄簡表(第283頁)
- 二 方回《瀛奎律髓》選「一祖三宗」詩統計表(第291頁)
- 三 〈濂洛風雅詩派目錄〉書影(第297頁)
- 四 《濂洛風雅》選詩統計表(第301頁)
- 索引(第305頁)
紙本書 NT$ 500
單本電子書
NT$
425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5-12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5-12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