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二十多個輔導問題少年的經過,記錄了作者和他們以及他們的父母同泣、同悲、同欣喜的故事,這些故事也常在你的身邊發生,也許就在你和你的孩子之間。
我們溺愛孩子也常常誤解孩子。我們上有老下有小,所以常常情緒化對待孩子。我們擔心孩子的前程就拚命向他們要分數,為了分數,我們成了孩子生活上的僕人——孩子卻成了生活上的弱者。
脆弱的孩子,敏感的孩子,我們常常給成長中的他們帶來內心的傷痛而自己渾然不知。雖然父母之誤容易被成人世界忽略或被「傳統」掩蓋,但是這種心理創傷終會在孩子的學習能力上、個性上、人際關係上,乃至他今後的事業、婚姻中凸現出來。
我們對生存環境的反思,教育界對自身的反思,都在進行。我們的父母們在子女的生活和受教育方面花費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在增加,動機美好,愛心鑿鑿,可是孩子們的人格性情和心理健康程度又怎麼了呢?父母和孩子究竟誰是那個最先需要幫助和改變的人?
孩子們長大的速度是驚人的,而他們內心的風暴我們是看不見的,我們惟有傾聽、惟有理解和尊重他們、向他們學習,生命的體驗才不會停止,孩子才有可能在父母平凡而偉大的愛中健康成長、快樂生活。
作者沉痛又急切的呼籲——
「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沒有像青少年時期這麼強烈地渴望被理解了;不被理解的孩子就是被毀壞的孩子。」
「不要讓父母過緊的擁抱窒息孩子。」
「讓所有的孩子擺脫孤獨與迷惘;讓天下父母不再誤解和傷害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秘密,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寶藏,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就好像父母的一面鏡子,大人們只有從中照見自己,才能良好地疏通和化解這些問題,如果說其中有秘訣,那就是:
傾聽高於指導。
- 序(第5頁)
- 第一章 成長的祕密(第13頁)
- 摘錄一 「後喻時代」誰是誰的老師(第18頁)
- 故事一 我的成長歲月裡有一個「黑洞」,我是「不能小孩」(第22頁)
- 故事二 每個孩子都是一隻鷹,父母溺愛使孩子變成了雞(第30頁)
- 故事三 父母往往是第一個使孩子丟面子的人(第31頁)
- 故事四 把教育孩子理解為就是批評孩子的父母最糟糕(第32頁)
- 故事五 任何女性都可能成為偉大的母親(第36頁)
- 故事六 「我不能讓他們(父母)這麼容易就得逞。」(第47頁)
- 摘錄二 現代的城市孩子(第49頁)
- 第二章 就像一場夢使我走出了夜晚(第51頁)
- 故事一之一 一個孩子像我的過去,她想發動一場世界大戰(第52頁)
- 故事一之二 害怕從第一的寶座上掉下來(第62頁)
- 摘錄一 好孩子的心裡更脆弱(第65頁)
- 故事一之三 學習是為了爺爺˙(第66頁)
- 故事一之四 李韵在學校出事了(第71頁)
- 故事二 孩子是一本難讀的書(第75頁)
- 第三章 我的心裡有一種冷(第85頁)
- 故事一 在孩子的問題上,我們沒有一點私心雜念(第87頁)
- 故事二 「她要不養活你,我就打她嘴巴子。」(第97頁)
- 故事三 白雲,你飄向哪裡?又該在哪裡停留?(第101頁)
- 故事四 電台裡的爸爸(第113頁)
- 第四章 家是傷口,我們是匕首(第119頁)
- 故事一之一 誰的內心在與孩子較量(第120頁)
- 故事一之二 做繼母,想說愛你不容易(第127頁)
- 故事一之三 回望每個人的傷口(第133頁)
- 故事一之四 少年情懷及性別認同障礙(第142頁)
- 故事一之五 在家裡常常是父母那個個性糟糕,孩子更向哪個(第146頁)
- 故事二 愛還要在衣食住行之外(第148頁)
- 第五章 生命不會後退(第153頁)
- 故事一之一 能幹的工程師──失敗的媽媽(第154頁)
- 故事一之二 父母要把理解孩子看得比照料他的生活還重要(第161頁)
- 故事一之三 教會孩子做人永遠是第一位的(第175頁)
- 故事一之四 成人主義與尊重孩子(第181頁)
- 故事二 「你不是我親媽媽。」(第185頁)
- 第六章 母愛的天堂和地獄(第195頁)
- 故事一 「媽媽,你就是我的保護神。」(第196頁)
- 摘錄一 龍迪訪談(第203頁)
- 故事二 「母親,我們互為兇手。」(第205頁)
- 摘錄二之一 殺念(第205頁)
- 摘錄二之二 童年回憶:生身人(之四))(第205頁)
- 故事三 家是翹翹板的那一邊(第214頁)
- 第七章 這種母親是成長的最大敵人(第235頁)
- 故事一 「她不彈琴了,我怎麼辦?」(第236頁)
- 故事二 靠在媽媽背上的是十七歲的嬰兒(第256頁)
- 摘錄一 《李敖回憶錄》第二十四頁(第261頁)
- 第八章 成長是一次痛苦的流亡(第271頁)
- 故事一之一 每個少年都有一個關於英雄的夢想(第272頁)
- 故事二 另一種「校園暴力」來自老師(第281頁)
- 故事一之二 忍讓教育加重了孩子的反抗心理(第287頁)
- 故事一之三 孩子是症狀,家庭是病根(第293頁)
- 故事一之四 有多少「變壞」的孩子是因為來不及「改好」(第301頁)
- 故事一之五 為「壞孩子」祝福(第307頁)
- 第九章 青春,有一場黑暗的暴風雨(第313頁)
- 故事一 我想死,但是我爸爸不知道(第315頁)
- 摘錄一 白岩松和他的《寫給孩子》(第327頁)
- 故事二 「你要找家長,我就不活了。」(第338頁)
- 故事三 夜裡錯進女寢的男孩錯在哪兒?(第349頁)
- 附錄(第358頁)
- 附錄一 本書所涉及的心理測量方式(第358頁)
- 附錄二 家長教育方法測量表(第360頁)
- 附錄三 父母類型對孩子的影響及分析(第367頁)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