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挖掘歷史背後那隻看不見的經濟之手!
◎暢銷書《經濟史的趣味》全新增修版
◎賴建誠(清大榮譽教授)、何泰寬(台大經濟系教授)帶你看故事學經濟
趕走荷蘭人的不是鄭成功?
寡婦守節不是道德要求?
沒有瓦特改良蒸汽機,工業革命依舊會發生?
為何漢人不吃牛、穆斯林不吃豬、日本人愛吃生魚片?
以上所問其實都是經濟問題!
用經濟破解刻板印象
本書收錄許多令人感到不可思議,或經常視為理所當然的歷史案例,若用經濟學角度思考將可有新的解讀。貞節牌坊是明清寡婦守節的明證,一般認為這是基於傳統道德教化的要求,實際上卻是為了財產權、扶養權等權衡下的理性考量。鄭成功之所以可以趕走荷蘭人,是因為荷蘭人發現東亞的經濟利益太低,原本就想走了,所以更不想花時間跟鄭軍糾纏!
從歷史故事學習經濟思維
歷史故事裡往往又埋藏許多經濟學概念與規則。鍵盤上的英文字母為何不是用字母順利排列?目前全世界通用的軌道寬度,包含我們的台鐵與高鐵,為何都是143.5公分?這些例子顯示許多經濟現象是習慣或「路徑依賴」所造成的,而非基於科學根據的理性選擇。此外,中世紀英國軍隊使用便宜又可以遠射的長弓,但法國軍隊卻選擇昂貴又只能近距離攻擊的十字弓,說明了最終選擇不見得是最優選擇。
歷史中的貨幣制度與理財投資
你知道《綠野仙蹤》其實是個金融故事嗎?裏頭的黃金道路和女巫的銀鞋是貨幣史上金本位和銀本位的隱喻。而經濟學大師凱因斯死後留下大批美術收藏,他蒐集藏品背後又藏有哪些邏輯與方法值得我們效法?
用經濟學讀出歷史的不同趣味
「經濟史的趣味」原是賴建誠教授在清華大學開設的通識課。本書收錄過去課堂上實際閱讀的文章,經過重編增刪,分為38個主題向讀者介紹了習俗對制度與行為的影響、如何用經濟思維破解原有的刻板印象、用經濟解析國家興衰與戰爭,並用歷史案例介紹經濟學概念、解說金融貨幣史以及名人的投資故事。每章都是一則充滿趣味的歷史案例和經濟分析的精采辯證,內容精實易讀,充分展現經濟人的獨特洞察力。讓讀者在享受閱讀歷史的樂趣之餘,也能學習經濟學知識。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王伯達/《王伯達觀點》創報人
唐珮玲/地檢署觀護人,《我是你的觀護人》作者
陶宏麟/東吳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
鍾文榮/《巷子口經濟學》作者
- 封面
- 書名頁
- 出版緣起
- 推薦序 人人都該擁有的經濟生存地圖/唐珮玲
- 推薦序 經濟學家應學會謙卑與包容/陶宏麟
- 序1 賴建誠
- 序2 何泰寬
- 緒論 為什麼要讀經濟史?
- 第1篇 習俗的力量
- 1 鍵盤與軌距如何形成?
- 2 漢人為何不吃牛肉?
- 3 中國為何沒有長弓部隊?
- 4 守寡有理?
- 5 海難時,最先沉沒的是騎士精神
- 6 說不得的殺女嬰習俗
- 7 為什麼江南的佃農特別多?
- 第2篇 習見與事實
- 8 為什麼歐洲要獵巫?
- 9 為什麼《共產黨宣言》對英國影響不大?
- 10 蒸汽機真的推動英國的產業革命?
- 11 鐵路對美國早期的經濟發展幫助很大?
- 12 晚清鴉片問題重探
- 第3篇 大國的崛起
- 13 為什麼英國會衰落,美國會興起?
- 14 日本在二戰後成長的關鍵
- 15 普魯士和希特勒的興起
- 第4篇 戰爭的經濟
- 16 戰爭與國家的形成
- 17 大英帝國的長期經營合算嗎?
- 18 為什麼鄭成功能趕走荷蘭人?
- 19 戰爭時期經濟學家的角色
- 20 閉關自守能撐多久?
- 第5篇 興盛與饑貧
- 21 為什麼猶太人會被抄家?
- 22 明清的貪汙為何普遍?
- 23 人類如何逃脫馬爾薩斯陷阱?
- 24 季芬財真的存在?
- 25 為什麼日本的蠶絲業能迅速超越中國?
- 26 製錶業對產業革命的意義
- 27 屠殺北美野牛的元凶
- 28 在戰亂時期,美術品是好投資
- 第6篇 金融的故事
- 29 複本位的運作方式與優缺點
- 30 甲午賠款促使日本採行金本位
- 31 金本位是傳遞大蕭條的元凶?
- 32 美洲白銀對明清經濟的影響
- 33 《綠野仙蹤》隱含的金融故事
- 34 美國購銀法案對中國的衝擊
- 35 劣幣驅逐良幣與良幣驅逐劣幣
- 第7篇 智者的錢商
- 36 凱因斯勇於投資
- 37 凱因斯的美術收藏
- 38 牛頓在南海公司泡沫的虧損
- 延伸閱讀
- 圖表來源
- 索引
- 版權頁
紙本書 NT$ 450
單本電子書
NT$
315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