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紀錄片當代讀本 布萊恩.溫斯頓
  • 點閱:30
    88人已收藏
  • 譯自:The documentary film book
  • 作者: 布萊恩.溫斯頓(Brian Winston) 編
  • 出版社: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 出版年:2023
  • ISBN:9789865327835
  • EISBN:9789869602426 PDF
  • 格式:PDF,JPG
  • 頁數:548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2-05

紀錄片從未像當代這樣如此受到關注。它既給予想像也傳遞真實,同時,它也大力挑戰影像中有關倫理、意識形態、作者論及形式等議題。紀錄片似乎已步向死亡,但它同時也是一種未來的希望。

由英國權威學者布萊恩.溫斯頓主編,《紀錄片當代讀本》是了解紀錄片當代思潮的重要指南。本書網羅世界各地學者專家所撰寫的精彩文章,從歷史演變、未來預言,到各地紀錄片製作概覽,及其在跨領域學科影響與藝術方面的貢獻,紀錄片何以在這數十年來成為影視研究的重心,本書的作者們提供了深具說服力的證明。

布萊恩・溫斯頓(Brian Winston, 1941-2022)

曾是林肯大學的林肯教授(Lincoln Professor),也擔任過英國電影、電視暨銀幕研究協會(British Association of Film, Television and Screen Studies)主席,他廣泛發表紀錄片相關著作(Claiming the Real II [2005]; Lies, Damn Lies and Documentaries [2000]),並擁有美國黃金時段艾美獎(prime-time Emmy)的紀錄片劇本獎(為WNET電視台所寫)。他曾經為一部以羅伯特・佛萊赫堤(Robert Flaherty)為主角的愛爾蘭語紀錄長片A Boatload of Wild Irishmen擔任編劇(該片為愛爾蘭公共廣播電視台〔TG4〕所製播,並贏得2012年英國大學電影與錄像委員會〔British University Film and Video Council〕「向影像學習」獎〔‘Learning on Screen’ Awards〕的特殊評審團大獎)。

  • 致謝(第6頁)
  • 作者群簡介(第8頁)
  • 前言 紀錄片為何重要?——尼克.弗瑞瑟(第14頁)
  • 導論 紀錄片——布萊恩.溫斯頓(第23頁)
  • 第一單元|紀錄片的價值(第58頁)
    • 1.1 對於證據的質疑、修辭的力量與紀錄電影——比爾.尼可斯(第60頁)
    • 1.2 「我信任影像來源的話我就會相信它」:紀錄片影像與視覺證據——卡爾.普蘭丁格(第70頁)
    • 1.3 展演型導演與表演的主體——史黛拉.布魯奇(第80頁)
    • 1.4 論真實、客觀性及政治立場:以麥可.摩爾為例——道格拉斯.凱爾納(第98頁)
    • 1.5 電腦合成影像與攝影作為證據的終結——泰勒.道寧(第110頁)
    • 1.6 取材於生活:動畫紀錄片——安迪.格林(第115頁)
    • 1.7 劇情紀錄片?紀錄劇?:電視形式的限制與標準協議——德瑞克.帕格特(第120頁)
    • 1.8 曖昧的觀眾——安內特.希爾(第130頁)
    • 1.9 將日常敘事化——布萊恩.溫斯頓(第140頁)
    • 1.10 紀錄片倫理之舞——普拉塔普.魯格哈尼(第151頁)
    • 1.11 死亡、變形與未來——約翰.寇納(第170頁)
  • 第二單元|紀錄片的典範(第180頁)
    • 2.1 歷史書寫的問題:《北方的南努克》之前的紀錄片傳統——查爾斯.穆瑟(第182頁)
    • 2.2 約翰.格里遜與紀錄電影運動——伊恩.艾特肯(第195頁)
    • 2.3 改變的挑戰:加拿大國家電影局——托馬斯.瓦夫、伊茲拉.溫頓(第207頁)
    • 2.4 格里遜的傳承:澳洲與紐西蘭——迪恩.威廉斯(第222頁)
    • 2.5 新政時期紀錄片與北大西洋福利國家——佐伊.德魯伊克、強納森.卡哈納(第229頁)
    • 2.6 觀察主義的勝利:美國的直接電影——戴夫.索恩德斯(第237頁)
    • 2.7 蘇聯和俄羅斯紀錄片:從維托夫到蘇古諾夫——伊安.克利斯提(第248頁)
    • 2.8 激進派的紀錄片製作傳統:1920–1950年代——伯特.霍根坎普(第256頁)
    • 2.9 三十人團:詩意的傳統——艾蓮娜.馮.卡塞爾.西恩巴尼(第266頁)
    • 2.10 真實電影:重訪維托夫——珍內薇芙.范.高文貝吉(第278頁)
    • 2.11 超越嚴肅:紀錄式的消遣方式——克雷格.海特(第290頁)
  • 第三單元|紀錄片的視野(第302頁)
    • 3.1 東進——馬耐庵(第304頁)
    • 3.2 為非洲繪製紀錄片的地圖——N.法蘭克.尤卡戴克(第315頁)
    • 3.3 來自南方的影像:當代阿根廷與巴西的紀錄片——安娜.阿馬多、瑪莉亞.朵拉.穆勞(第331頁)
    • 3.4 「路障」電影、「兒童反抗」電影,以及「血親」電影: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後的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紀錄片——拉亞.莫拉格(第343頁)
    • 3.5 神聖的、平凡的,以及荒謬的日常生活關係:東歐的詩意真實傳統——蘇珊娜.海爾克(第357頁)
  • 第四單元|紀錄片的發聲(第368頁)
    • 4.1 第一人稱的政治性——艾莉莎.勒波(第370頁)
    • 4.2 女性主義紀錄片:發現、看見和使用——茱莉亞.萊薩吉(第381頁)
    • 4.3 黑人紀錄片的先驅——波兒.鮑舍(第392頁)
    • 4.4 紀錄片中的身分——克里斯多福.普倫(第403頁)
    • 4.5 紀錄肥皂劇:把普通人的發聲當成大眾娛樂——理查.齊爾波恩(第414頁)
    • 4.6 電視實境秀:時代的標誌?——安妮塔.畢瑞西、海瑟.紐恩(第424頁)
  • 第五單元|紀錄片的學門(第434頁)
    • 5.1 人類學:民族誌電影的演變——保羅.韓利(第436頁)
    • 5.2 科學、社會和紀錄片——提姆.波恩(第450頁)
    • 5.3 為電視製作的歷史紀錄片——安.葛瑞(第461頁)
    • 5.4 音樂、紀錄片、音樂紀錄片——麥克.查南(第474頁)
    • 5.5 藝術、紀錄片作為藝術——麥克.瑞諾夫(第485頁)
  • 第六單元|紀錄片的未來(第496頁)
    • 6.1 紀錄片作為一種開放空間——海倫.德.密歇爾、派翠西亞.R.齊默曼(第498頁)
    • 6.2 「自我描繪大業」:紀錄片的線上新形式——喬恩.杜威、曼蒂.羅斯(第513頁)
    • 6.3 紀錄媒體的新平台:「一份宣言的變體」——彼得.溫托尼克(第528頁)
  • 後記 「我們現在得拍什麼?」——布萊恩.溫斯頓(第540頁)
紙本書 NT$ 880
單本電子書
NT$ 792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2-05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