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結壓迫:從日常生活到特定場域,覺察你我無意識的內化歧視
-
點閱:218
104人已收藏
- 譯自:Why we matter:Das Ende der Unterdrückung
- 作者: 艾蜜莉亞.羅伊格 著
- 出版社:堡壘文化
- 出版年:2023
- 集叢名:Diverge:006
- ISBN:9786267375044
- EISBN:9786267375075 EPUB; 9786267375082 PDF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204481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
亞馬遜網路書店4.8顆星
2021年NDR非文學獎入圍 X 長踞德國明鏡週刊暢銷榜
★★★二十一世紀重新思考多元時代的啟蒙之作★★★
現況令人感到舒適,沒有人想要離開。
善良與惡意與你的日常交織,而你甚至沒有意識自己涉入其中。
為什麼不好好讀書被說只能去當清潔工?家庭勞動為何被視為無償工作?
在語言霸權下,如何保持母語和文化?為何有錢者可保命,而貧困者卻判死刑?
作者艾蜜莉亞出生於法國,在白人父親與非裔母親有著截然不同際遇的背景下長大。她在歐美接受高等教育,並歷經異性戀婚姻、育兒,最終走向酷兒自我覺醒。同時作為受益者與被壓迫者,這多層面的經歷賦予她獨特的視角,挑戰了「中立客觀」的標準。
艾蜜莉亞透過自身經歷,深入社會各個場域,包括家庭、學校、醫院等,揭示了其中的偏見、歧視和權力不平等。她的觀察循著社會現象、實踐與理論的足跡,追溯到壓迫的根源,批判不同種類的歧視如何交織成多層次的體制,持續強化不平等。
這本書敦促你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世界,發現社會各角落隱藏的制度性歧視。它提供了終結壓迫的方向,鼓勵擁有特權者正視內在的罪惡感,支持被壓迫者的自我療癒,每個人都該培養同理心。當更多人願意省視自我並調整,社會將解脫壓迫的桎梏,走向更公平包容的未來。
本書特色
在多元認同的新時代裡,我們都應該重新學習如何對待這個世界以及住在這個世界上的各種群體。這本書將幫助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存世界,讓生活中那些下意識的壓迫或歧視行為重新被發現。
專業推薦
■ 王曉丹|政治大學法學院特聘教授
■ 范 雲|立法委員、臺大社會系副教授
■ 烏恩慈|禾馨婦產科醫師
■ 陳明莉|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教授、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人權諮詢顧問
■ 許菁芳|作家
■ 陶曉嫚|作家
(順序按姓氏筆畫排列)
- 封面
- 作者與譯者簡介
- 目次
- 一、序言——妮娜
- 二、讓壓迫被看見
- 三、在家中
- 「我作為黑人女性……」——家庭中的種族主義
- 父權之巢
- (我的)酷兒覺醒
- 四、在學校與大學裡
- 結構性歧視如何運作
- 何為知識?
- 五、在媒體
- 同理心差距
- 壓迫是如何被報導的
- 螢幕上的優越感
- 美是政治性的
- 六、在法庭上
- 何為「有罪」?
- 司法中立
- 我們可以廢除警察和監獄嗎?
- 七、在工作中
- 關於「愛的勞動」
- 性工作
- 「終結工作」是否只是烏托邦?
- 八、在醫院
- 「健康」的標準
- 壓迫如何讓人生病
- 缺乏同理心的後果
- 九、在街上
- 時刻警惕!
- 「有誰會怕那個黑人男子?」
- 沒有種族主義的女性主義
- 十、在女性的身體裡
- 誰的生命更值得被保護?
- 對滅絕的恐懼
- 從少數人的權利到全民正義
- 十一、壓迫的終結
- 如何打破等級制度
- 忘掉你所知道的一切
- 允許改變,接受死亡
- 人類的統一是有可能的嗎?
- 學會處理內疚
- 治癒之路
- 後記
- 誌謝
- 參考資料與注釋
- 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