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1-26
本期內容簡介
本期《藝術認證》呼應高美館2023年度特展《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帶來「受創棲地與藝術行動」專題。所謂棲地(habitat),是在生態學廣泛運用的名詞,指有機體或一個社群居住的地方,其範圍包括周圍環境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或條件。[1]儘管人們常常用棲地來指稱其他物種適宜的生存環境,人作為「生物」,實則同樣需要安身立命之處。是以,無論戰爭衝突、生態失衡或極端氣候等,都可能輕易動搖我們的日常,「人類世」的種種問題早就對每個人造成立即且切身的影響──就在現在與可預見的未來。
本期內容包含學者對《人類世》展覽的回應、參展藝術家講座等,也延伸分享不同創作者從「人類世」議題發散而出的眾多藝術討論。在本期收錄的專文當中,收錄許多不同藝術家的創作,其中有直面人類對環境的改造力度與傷害,希望喚起大眾重視的作品,也有用幽微象徵反思人類開發或戰爭衝突所遺留的創傷,期待修復/反思/紀錄的作品。這些藝術家敏銳的注意到當前的危機,他們的創作與討論面向,也包含了人與人以外的生命、人與環境、甚至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思考剝奪和利用之外的更多可能性。
- Discussion on Exhibition Practice 展覽實踐的思考 關於《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第6頁)
- 地景成為奇觀: 從高美館《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 》特展談地景再現(第8頁)
- 與藝術家對話:《人類世-凝視.消逝中的地表》特別講座側記(第18頁)
- 人造自然:彼得.戈恩的攝影故事(第32頁)
- 我們最後去哪裡?攝影師關於自然與地景創傷的觀點(第42頁)
- Review 展覽迴響(第58頁)
- 鯨豚骨架.海靈血肉:塑膠世中的「黑湧」美學(第60頁)
- Feature 專題I : 凝視人以外的生命(第74頁)
- 寫信給微風、寫信給光──洪天宇的風景畫(第76頁)
- 象徵,媒介,內在平面──植物標本中的藝術家許淑真(第92頁)
- 標籤與框架:以藝術探索人與非人生物關係的羅晟文(第106頁)
- 全面掌控,回歸伊甸?趙仁輝《聖誕島,自然而然》的後自然寓言(第120頁)
- 巴拿巴計畫:關於展覽協作與方法的對話(第132頁)
- 最後之人與創世神話:安德烈.阮俊創作中的遺民與移民(第152頁)
- 藝術即修補儀式:莫拉克風災後,武玉玲的編織與拓繪藝術(第164頁)
- Sketch 人物特寫(第178頁)
- 串起美濃笠山生活與家族的牽絆――膠彩畫家鍾舜文專訪(第180頁)
- Abstracts 摘要(第192頁)
其他刊期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