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 溫德斯談電影情感創作&影像邏輯【經典版】
  • 點閱:131
    93人已收藏
  • 譯自:Wim Wenders on film:essays and conversations
  • 作者: 溫德斯 著 , 蕭心怡, 張善穎 譯
  • 出版社:原點出版
  • 出版年:2024
  • ISBN:9786267338933
  • EISBN:9786267466049 EPUB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193455
  • 附註:附錄: 1, 文章出處--2, 溫德斯電影作品表 經典版 封面題名: 溫德斯談電影. I&II, 情感創作&影像邏輯 封面原文副題名: Essays et conversations
  • 系列書: 溫德斯談電影(經典版),本系列共2本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

溫德斯談電影全集,三部曲之第一、二部
第一手觀點
從影評人到導演,見證溫德斯成為德國新浪潮導演的第一個20年
德文翻譯‧全新繁體中文版
‧探索德國電影大師的讀影&創作心法!‧

暢談──為何拍電影、故事會撒謊
拍攝《夏日記遊》、《守門員的焦慮》、《紅字》、《愛麗絲漫遊城市》
《歧路》、《公路之王》、《美國朋友》、《水上迴光》、《神探漢密特》、《事物的狀態》、《巴黎,德州》、《尋找小津》、《慾望之翼》……經典創作的過程&思考
 
經典問卷《666 號房》──如何訪問高達、史匹柏、法斯賓達、荷索、安東尼奧尼等14位名導,看電影未來
「電影創作不是要把人們的注意力從這個世界引開,而是要把這個世界指給人們看。」   
──溫德斯
 
【電影大師,如何反思影像及創作?】
譯自德文的溫德斯電影寫作全集,依時間集結,分為三部曲「情感創作」、「影像邏輯」及「觀看的行為」,依時序收錄他於報章雜誌上的電影書寫、演講稿和訪談紀錄。
 
本書為第一部「情感創作」和第二部「影像邏輯」的集結,溫德斯1970拍攝首部劇情長片之前,就開始撰寫文章,首部曲收錄他從1968年至完成《巴黎,德州》的1984年間,於各種場合寫的文章和電影評論。二部曲則收錄了他作為電影人第一個二十年,帶領讀者見證他的創作歷程,影像和小說是如何融合的?音樂如何啟動他的第一部短片?並詳述他在這段期間完成的逾十四部電影的創作歷程與思考。
 
【首部曲:情感創作──夢想的啟動】
本書收錄溫德斯在1968年至1984年,十六年間寫的文章和電影評論。揭示了他如何透過觀看電影,聆聽音樂,來對電影媒體反思。他的思想如何密不可分地陪伴並塑造他的電影作品。溫德斯不遺餘力地書寫電影──出於對德國電影評論和電影文化現狀的憤怒;真誠表達對那些糟透了,或是與之相反,堪稱學習典範電影作品的關注與驚愕。
 
溫德斯從未以新聞的立場來評論電影。他更著墨於電影感知的瞬間,即「電影夢想」,並將其與電影史,以及佔據了整整一世代人的當前經驗聯繫起來:不論是最新的高達電影或是滾石樂團最近的唱片;爺爺時代的老電影之於德國新浪潮的首次嘗試;不論是《逍遙騎士》或《狂沙十萬里》等經典片,亞佛烈德.希區考克、勞勃.阿特曼、法蘭索瓦.楚浮的作品,亦或是搖滾電影等。在對佛列茲‧朗的悼詞中,溫德斯反思了被摧毀的德國電影傳統;在與約阿希姆.費斯特的「希特勒電影」辯論中,他遵循了意識形態、電影語言和電影敘事之間的連結;另一篇文章則闡述了溫德斯的「美國夢」和「公路電影」的思想。
 
這些文章都有一個共同點,目的在於展現電影對於我們的意義:電影與生活有多密切關聯;電影比起過去的戲劇、音樂或視覺藝術,成為對我們這個時代更準確且更全面的文獻;電影可以透過疏離人們的渴望和恐懼,對我們造成傷害,相反地也能開拓我們的生活​​並揭示自由,為我們帶來益處──電影遠遠不只是製作電影的產業。
 
【二部曲:影像邏輯──電影的實踐】
二部曲收錄了溫德斯作為電影人的第一個二十年:從早期的音樂電影,德國的公路電影《公路之王》,到美國電影夢《巴黎,德州》《慾望之翼》;展現溫德斯身為一個導演與朋友和同仁之間的對話:與荷索和法斯賓達、安東尼奧尼和高達等當代電影大師,討論了電影是否還有未來以及前景為何;多篇電影回憶錄,其中談論了拍片緣由,開拍時的經濟條件,拍攝的冒險過程和剪接台上編輯工作的酸甜苦辣
 
讀者更可見證他從《夏日記遊》到《巴黎,德州》、《慾望之翼》的完整創作過程:影像(體驗、夢境、想像)和故事(神話、小說、混合訊息)如何融合在一起,電影創意又是如何發想的。本書文字為讀者呈現出一幅關於電影美學的廣泛草圖,這一切來自於攝影機後的實踐,與其在影像及其邏輯之間不斷思辨的成果。
 
那一夜,我想起溫德斯的話】
‧電影中最大的冒險就是生活本身。
‧在一部電影中不惜一切代價講一個故事是沒有意義的。
‧小津教我,就算沒有「故事」也可以講述一場電影。
‧電影的可能性,在於「忠實呈現事物原貌」,藉此得以「拯救事物的存在」。
‧千萬不要試圖講一個故事後再去尋找角色,你必須先擁有角色,再與他們一起尋找故事。
‧我拍的許多電影其實都是根據旅行路線,而不是劇本。
‧到達任何地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旅途中有正確的「態度」。保持在路途中,不是為了去「哪裡」,而是「行進」。
 
各界讚譽&推薦】
「溫德斯是電影界的異議分子。他不斷指出電影的困境,但同時也為電影指出新的出路,並開啟一些新的空間和經驗:新的故事。」──《時代週報》(Die Zeit)
「溫德斯電影作品的出色之處就在於它們呈現出覺醒者的激動,以及人們對所見之種種的驚訝和好奇。」──《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
「溫德斯是魔法師!」──《明鏡週刊》(Der Spiegel)
 
沈可尚/導演
若要看待一位作者電影的世界觀,本書非讀不可!
林木材/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以電影探尋事物的本質,必必必必看!
張榮吉/導演
觀看過程彷彿是回到導演的起點,回到電影的最初。
陳駿霖/導演
溫德斯是過去四、五十來最偉大的導演和藝術家之一,這套書驚人地帶領我們進入他的創作歷程。
瞿友寧導演 
溫德斯教會我其實可以披著翅膀看這世界,而距離的衡量是多餘的。
饒紫娟/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總監
曾經凌晨排隊買票只為了看《巴黎,德州》,後來更因為《一頁台北》陪他走過台北一些巷弄,那些我們覺得不起眼、他卻覺得異常有趣的地方。他把世界的實景透過電影攝成「真實的虛像」,這本書不但是所有編導製片應該要讀的,喜愛文學的讀者們更可以在其中找到個人的理想之境。
 
影壇13人,好評推薦】
王志欽/影評人
王派彰/策展人
沈可尚/導演
林木材/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徐明瀚/電影與藝術評論人
張榮吉/導演
陳駿霖/導演
黃以曦/影評人
黃嘉俊/黑糖導演
聞天祥/金馬獎執委會執行長 
楊元鈴/溫德斯【在路上】影展策展人
瞿友寧/導演
饒紫娟/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總監


作者
溫德斯 Wim Wenders
 
1945年8月14日出生於德國杜塞道夫。
1964至65年於弗萊堡大學研讀醫學與哲學,隨後中斷學業。由於一心想成為畫家,而於1966年前往巴黎,隨後他的藝術興趣轉向電影方面,但當時未能如願通過巴黎高等電影學院(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Cinematographiques)的入學考試。隔年,他返回德國報考慕尼黑電影暨電視學院(Hochschule für Film und Fernsehen)並獲得錄取,在學期間已開始為《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和《電影評論》(Filmkritik)雜誌撰寫影評,前後長達四年。

1971年,他和參與「德國新電影運動」的導演共同成立作者電影公司(Filmverlag der Autoren),1975年獨自成立公路電影製作公司(Road Movies Filmproduktion),1984年獲選為柏林藝術學院會員,1989年榮獲巴黎索邦大學榮譽博士學位,1991年獲頒穆瑙電影獎(Friedrich Wilhelm Murnau Filmpreis),自1996年起,擔任歐洲電影學院(European Film Academy)院長至今。
影片在國際影展間屢有斬獲,《美國朋友》(1977)曾獲德國電影獎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事物的狀態》(1982)曾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巴黎,德州》(1984)曾獲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慾望之翼》(1987)曾獲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並於2015年榮獲柏林影展榮譽金熊獎。
溫德斯向來被視為「作者型導演」(auteur director),喜歡搖滾樂,包括滾石、清水、奇想樂團以及吉他手哈維‧曼德(Harvey Mandel)的音樂,喜愛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及塔可夫斯基的《飛向太空》、《潛行者》,除了電影創作外,他更是一位多產的作家和攝影家。
 
譯者
蕭心怡
畢業於德國波昂大學翻譯系,目前旅居德國,遊走於生活與文字之間。熱愛旅行、電影與文學,希望透過翻譯,打開世界的一扇窗。
 
張善穎
詩人。譯有《給不讀詩的人》。


  • Ⅰ 情感創作
    • 沒得「實驗」
    • 《克勒克》
    • 韋納.修海特的絕妙電影
    • 泛美帶您展趐高飛
    • 節目表:演出地點、演員、結局……
    • 驢與煩躁
    • 《一加一》
    • 《莉迪亞》
    • 《三雄喋血》
    • 〈努力前行〉
    • 《鐵漢嬌娃》
    • 從美夢到夢魘
    • 《逍遙騎士》
    • 影評年誌
    • 鄙視你的商品
    • 《紅日》
    • 〈厭倦等待〉
    • 留尼旺島的白雪公主
    • 重映:《黑岩喋血記》
    • 第十張奇想樂團專輯/第五十一部亞佛烈德.希區考克電影/第四張清水樂團專輯/第三張哈維.曼德專輯
    • 剪接檯上的希區考克
    • 情感影像
    • 范.莫里森
    • 《野孩子》
    • 《蒙特利流行音樂節》
    • 不存在的類型
    • 老疤痕,新帽子:埃迪.康斯坦丁
    • 《國際青年音樂大秀》
    • 電視劇:《無畏的飛行員》
    • 《納許維爾》
    • 娛樂世界:《希特勒:畢生志業》
    • 醉心電影
    • 死亡並非解答
    • 牛仔競技場的男人:貪婪
    • 美國夢
  • Ⅱ 影像邏輯
    • 您為什麼要拍電影?
    • 歷程與動作的連續性
    • 《紅字》
    • 英雄另有其人
    • 《公路之王》
    • 《美國朋友》
    • 《反向鏡頭:紐約來信》
    • 《666號房》
    • 電影小偷
    • 向隆隆聲響的老電影告別
    • 不可能的故事
    • 《尋找小津》
    • 宛如沒有儀表板的盲目飛行
    • 小依賴成大癮
    • 首次描述一部無以名狀的電影
    • 致(不是關於)英格瑪.柏格曼
    • 一個虛構電影的故事
    • 天使的氣息
  • 〔附錄〕文章出處
  • 〔附錄〕溫德斯電影作品表
紙本書 NT$ 550
單本電子書
NT$ 385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