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客家研究 [第22期]
-
點閱:9
1人已收藏
- 並列題名:Global Hakka Studies
- 作者: 全球客家研究編輯室編輯
- 出版社: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 出版年:2024.05
- 格式:PDF,JPG
- 頁數:252
- 附註:部分內容為英文
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1-20
本期內容簡介
編輯室報告
2024年4月26日國家圖書館「112年臺灣學術資源能量風貌報告發布會」中,《全球客家研究》獲得人類學門的「熱門期刊傳播─ 五年引用」與「熱門期刊傳播─ 長期引用」兩個獎項。在此特別感謝歷任主編、客座主編、執編、編輯委員會與來稿者在過去的協助與幫忙。期待敝刊能在客家、族群研究這一領域上繼續穩定前行,也希望有更多學者能夠惠賜大作。
有鑑於近年來敝刊在研究取徑的微調,也因此有更多有關於族群研究的精采討論之加入。不過,因為來稿數的快速增加,觸及範圍也愈來愈廣,致使責任編輯的任務也隨之加重。為了讓每一篇文章都可以有最適切的責任編輯負責,經過主編簡美玲教授與執行編輯盧正恒教授之邀請,敝刊決定擴充編委會成員。自本期開始,編委會成員加入族裔文學專長的國立清華大學台文所陳芷凡教授、歷史地理專長的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葉爾建教授、文化資產專長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榮芳杰教授、博物館人類學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陳乃華教授成為敝刊新成員。在此特別感謝四位教授百忙之中撥冗加入,替敝刊盡一份心力。
經過20、21兩期的專號規劃後,本期再次以單篇文章為主,總共收錄4篇學術論文、1篇書評。曹淑瑤、古鴻廷的〈一個客家人的流離、散播與影響:以十九世紀梅縣的古今輝為例〉以移居檀香山後成為富商的古今輝之故事為例,利用古今輝作為19 世紀前往海外作為華工隨後入教、參加公共事務、作為受清廷任命的領事等事,並隨後返回家鄉協助宣道,並且延伸探討其與其後代在美國的活動,做為移居海外發展的客家人的歷史進程之觀察。柯朝欽〈客家與胡椒:砂拉越古晉地區客家胡椒農的種植史與集體記憶〉則以田野調查與歷史資料為主軸,輔以龐大的口述訪談與相關的歷史記憶構築本文,考察曾是馬來西亞客家人重要產業的胡椒種植產業對於客家群體的生活經驗與歷史之影響。江明親〈文化為了發展?當原住民織布成為社群文化資產〉利用原住民織布文化為例,配合田野調查和實務參加探究文化保存和發展二者之間的角力,並從此展現有關「文化與發展」課題的關懷和論述。王保鍵以桃園新屋蚵間石滬為公私協力成為文化景觀的案子為例,書寫的〈海洋客家政策與客庄內閩南孤島:以新屋蚵間石滬為例〉,不僅介紹梳理蚵間石
滬的發展過程,也討論石滬成為文化資產並受到「海洋客家」政策論述的影響下,維繫「閩南孤島」性質成為一大挑戰並且逐漸被多元文化所取代。最後一篇則是羅烈師評論陳志豪、黃宥惟於2023年由國史館臺
灣文獻館出版的《「客家」業主:清代臺北新莊地區的潮州、汀州籍移民及其移墾事業》一書。
上述四篇學術論文中,二篇關乎海外客家族群的研究、一篇文化資產、一篇涉及當代政策對族群文化之影響和變革。各篇文章均有可觀之處,除了精彩的論述外,各篇文章在方法上均有相似之處。全部都採取實務參加、田野調查等研究取徑,通過口述訪談,並且獲取至關重要的材料,從而構築文章的論點。
本刊也希望藉著〈編輯室報告〉書寫的契機,向第22 期以及近來所有來稿者、編輯委員們及協助編務、校對的工作人員們,致上崇高的謝意,唯有各位的齊心合作,方能使本刊順利出刊。也期待,在未來本刊依舊能繼續獲得各方專家學者,不吝惠賜鴻文。並且本刊也持續邀請各客座主編,嘗試籌組各類型專號,利用更加聚焦的課題和主軸,在客家與族群研究上可在視野、方法、跨領域等層面上,有更多的貢獻。
經過20、21兩期的專號規劃後,本期再次以單篇文章為主,總共收錄4篇學術論文、1篇書評。曹淑瑤、古鴻廷的〈一個客家人的流離、散播與影響:以十九世紀梅縣的古今輝為例〉以移居檀香山後成為富商的古今輝之故事為例,利用古今輝作為19 世紀前往海外作為華工隨後入教、參加公共事務、作為受清廷任命的領事等事,並隨後返回家鄉協助宣道,並且延伸探討其與其後代在美國的活動,做為移居海外發展的客家人的歷史進程之觀察。柯朝欽〈客家與胡椒:砂拉越古晉地區客家胡椒農的種植史與集體記憶〉則以田野調查與歷史資料為主軸,輔以龐大的口述訪談與相關的歷史記憶構築本文,考察曾是馬來西亞客家人重要產業的胡椒種植產業對於客家群體的生活經驗與歷史之影響。江明親〈文化為了發展?當原住民織布成為社群文化資產〉利用原住民織布文化為例,配合田野調查和實務參加探究文化保存和發展二者之間的角力,並從此展現有關「文化與發展」課題的關懷和論述。王保鍵以桃園新屋蚵間石滬為公私協力成為文化景觀的案子為例,書寫的〈海洋客家政策與客庄內閩南孤島:以新屋蚵間石滬為例〉,不僅介紹梳理蚵間石
滬的發展過程,也討論石滬成為文化資產並受到「海洋客家」政策論述的影響下,維繫「閩南孤島」性質成為一大挑戰並且逐漸被多元文化所取代。最後一篇則是羅烈師評論陳志豪、黃宥惟於2023年由國史館臺
灣文獻館出版的《「客家」業主:清代臺北新莊地區的潮州、汀州籍移民及其移墾事業》一書。
上述四篇學術論文中,二篇關乎海外客家族群的研究、一篇文化資產、一篇涉及當代政策對族群文化之影響和變革。各篇文章均有可觀之處,除了精彩的論述外,各篇文章在方法上均有相似之處。全部都採取實務參加、田野調查等研究取徑,通過口述訪談,並且獲取至關重要的材料,從而構築文章的論點。
本刊也希望藉著〈編輯室報告〉書寫的契機,向第22 期以及近來所有來稿者、編輯委員們及協助編務、校對的工作人員們,致上崇高的謝意,唯有各位的齊心合作,方能使本刊順利出刊。也期待,在未來本刊依舊能繼續獲得各方專家學者,不吝惠賜鴻文。並且本刊也持續邀請各客座主編,嘗試籌組各類型專號,利用更加聚焦的課題和主軸,在客家與族群研究上可在視野、方法、跨領域等層面上,有更多的貢獻。
- 編輯室報告 Editor's Note(第vi頁)
- 封面照片介紹 Cover Photo(第viii頁)
- 專題論文 Thematic Articles(第1頁)
- 一個客家人的流離、散播與影響:以十九世紀梅縣的古今輝為例(第1頁)
- 客家與胡椒:砂拉越古晉地區客家胡椒農的種植史與集體記憶(第47頁)
- 海洋客家政策與客庄內閩南孤島:以新屋蚵間石滬為例(第101頁)
- 文化為了發展?當原住民織布成為社群文化資產(第139頁)
- 全客語幼兒園之意涵、挑戰及實施建議(第179頁)
- 評論 Book Review 評《「客家」業主:清代臺北新莊地區的潮州、汀州籍移民及其移墾事業》(第227頁)
- 徵稿啟事 Call for Papers(第235頁)
其他刊期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