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本書為《戲曲演進史》的〔明清戲曲背景編〕。南曲戲文與北曲雜劇各自發展為大戲以後,元代統一南北,使得南戲北劇自然合流交化。其以北劇為母體,經文士化、南曲化、水磨調化而蛻變為「南雜劇」與「短劇」;其以南戲為母體,經北曲化、文士化、水磨調化而蛻變為「傳奇」。
 
  明清詞曲系曲牌體的戲曲體製劇種,同時存在「傳奇」和「南雜劇」,二者堪稱是歌舞樂的完全融合,最優雅的韻文學與最精緻的表演藝術。考究明清戲曲之榮景,可以觀察到明清上自帝王下至庶民普遍性的愛好戲曲,將戲曲融入其日常生活之中,形成廣大而溫馨的孕育溫床;而其新滋生的地方腔調梆子腔、皮黃腔、絃索腔、京腔、高腔,尤其是魏良輔及其師徒親友切磋琢磨所創發改良崑山腔的「水磨調」,不止使明清之腔調歌樂定於一尊,而且埋下了乾隆以後花雅爭衡的因緣;而此時的士大夫不只黽勉的投入戲曲的創作,也孜孜矻矻於戲曲文學和藝術理論的研究,同時也開始對同一論題有所辯爭,雖然見解高低參差,但像魏良輔《曲律》、王驥德《曲律》、李漁《閒情偶寄》之〈詞曲部〉與〈演習部〉,實皆為推動明清戲曲向上向廣向遠的巨輪;而見於明清「曲譜」、「宮譜」的歌樂論,自唐宋即見端倪的戲曲腳色說,自元人即起步的戲曲內在結構說,至此或發展完成,或準備就緒;無疑的它們都成了「明清戲曲」臻於登峰造極的有力推手。

作者簡介
 
曾永義
 
  1941年生,台灣省台南縣人。國家文學博士,現任世新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特聘研究講座教授,2014年當選第30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學術和教學以戲曲為主體,俗文學、韻文學和民俗藝術為羽翼。海外訪學經歷豐富,曾以訪問學人或客座教授身份赴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密西根大學、史丹佛大學、萊頓大學、魯爾大學、香港大學。並為北京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戲曲學院等大陸十數所學校之客座教授。
 
  曾獲學術榮譽:國家文藝獎、四度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兩度國科會優良研究獎、中山文藝獎、國科會特約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員獎、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第52屆學術獎、教育部第13屆國家講座主持人。兩度執行科技部「人文行遠專書寫作計畫」。
 
  著有學術著作《明雜劇概論》、《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論說戲曲》、《戲曲源流新論》、《從腔調說到崑劇》、《俗文學概論》、《戲曲腔調新探》、《地方戲曲概論》、《戲曲學》、《戲曲歌樂基礎之建構》、《戲曲劇種演進史考述》等二十餘種。
 
  散文集有《蓮花步步生》、《飛揚跋扈酒杯中》、《人間愉快》、《清風明月春陽》和《椰林大道五十年》等七種。
 
  戲曲劇本創作總計22種,包含崑劇9種,京劇8種,歌劇3種,歌子戲與豫劇各1種,2016年集結18種出版劇本彙編《蓬瀛五弄》、《曾蓬瀛續弄》二書。教學、研究之餘,長年從事民族藝術之維護發揚與研究工作,四十餘度率團赴歐美亞非列國做文化交流。2016年馬英九總統頒授「二等景星勳章」,2020年獲頒第31屆傳藝金曲獎戲曲表演類特別獎,可以印證其一生殊勝的學術成就。
 
  • 己〔明清戲曲背景編〕
    • 序說
  • 第壹章 明清帝王之戲曲生活
    • 引言
    • 一、明代宮廷演戲
    • 二、明代帝王對戲曲之好惡與影響
    • 三、清代宮廷演戲
    • 四、清代帝王對戲曲之好惡與影響
  • 第貳章 明清士大夫、庶民百姓之戲曲生活
    • 一、明清士大夫之戲曲生活
    • 二、明清宗人貴族、政府主官、庶民百姓之戲曲生活
    • 結語
  • 第參章 明清戲曲腔調與魏良輔之創發「水磨調」
    • 引言
    • 一、明中葉後弋陽腔之流派與乾隆間改稱高腔
    • 二、魏良輔之創發「水磨調」
    • 三、明清之新生腔系
    • 結語
    • 附錄:明清南北曲譜與宮譜提要
    • 小結
  • 第肆章 明清曲論要籍述評
    • 引言
    • 一、魏良輔《南詞引正》與《曲律》
    • 二、徐渭《南詞敘錄》
    • 三、王驥德《曲律》
    • 四、沈寵綏《絃索辨訛》與《度曲須知》
    • 五、呂天成《曲品》
  • 第伍章 清代曲論要籍述評
    • 一、李漁《閒情偶寄》
    • 二、靜安先生曲學述評
  • 第陸章 明清重要曲論述評:「當行本色論」、「南北曲異同說」
    • 引言
    • 一、明人「當行本色論」述評
    • 二、明清「南北曲異同說」述評
  • 第柒章 明清重要曲論述評:「戲曲腳色說」
    • 引言
    • 一、明清「戲曲腳色」之命名由來
    • 二、明清「戲曲腳色」之源流
    • 三、明清「戲曲腳色」之扮相與技藝
    • 四、明清「戲曲腳色」之分化
    • 五、戲曲腳色衍變中可注意之十一點現象
    • 餘言:腳色之運用
    • 結語
  • 第捌章 明清「內在結構論」之述評與今人之建構與運用
    • 四、著者對「排場」理論之運用
    • 結語
    • 結尾
    • 引言
    • 一、明清戲曲「內在結構」之演進
    • 二、民國許、王、吳「排場說」之建立
    • 三、張師清徽(一九一二─一九九七)「排場說」之完成
  • 版權宣告
  • 封 底
紙本書 NT$ 750
單本電子書
NT$ 563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