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作為南台灣第一座公立美術館,高美館於今年(2024年)迎來三十週年,邁入而立之年。三十歲的美術館,不算悠久的歷史,但也陪伴港都從過往的「文化沙漠」到如今昂揚多彩的城市面貌。「藝見高美三十年」紀念專題邀請現任代理館長以及歷任館長分享他們對於高美館的規劃與期許,讓讀者得以一窺美術館如何漸臻成熟,也邀請到從小在內惟一帶長大的建築文史工作者陳坤毅爬梳高美館與園區滄海桑田般的變化。最後,專題也收錄與本期連動的Podcast節目「雄雄藝見你」,從解密高美館的幕後故事,到高雄與南部藝文生態的發展,讓各位除了閱讀文章也能聽到各個關鍵人物的現身說法。
另一個重點專題,當然是因應三十周年推出的特展「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由泰德現代美術館與國巨基金會合作,展出台灣藏家陳泰銘的收藏與泰德美術館典藏作品,是泰德美術館之外的唯一巡迴站。藉由此難得機會,本期也推出「藝術史的B面」專題,希望能在畢卡索、安迪沃荷等耳熟能詳的大師之外,介紹其他也值得關注的藝術家給台灣讀者認識。此外,這個專題也希望能藉此討論美術館與私人收藏之間的關係。因為台灣的美術館運營多為公立美術館,較少與民間或私人藏家合作,高美館是近年來少數逐漸引進此類型展覽的公立館所,包含「世界─林明哲的藝術收藏」以及今年四月開展、由顏娟英老師策展的「青春印記:收藏家龔玉葉與她的畫家朋友們」。而除了「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過去泰德也曾與艾爾頓強合作舉辦攝影展。私人藏家與公立美術館所的關係如何拿捏,讓藏家獨享的藏品與公眾分享,是謝佳娟教授的專文重點。專題中的其他文章則針對展覽聚焦的「攝影」與「繪畫」的量子糾纏,以及從酷兒之眼解讀作品,提供欣賞「瞬間」展覽的不同解析路線,相信能幫助讀者反覆觀看,感受每個與作品相遇的獨特瞬間。
本期也持續帶來精彩的專欄內容,除了介紹梁任宏、徐熱以及張恩慈三位成長或定居於高雄的藝術家,以及他們各自獨樹一幟的創作路線,「南島人物」專欄聚焦三位布農族藝術新秀,甫獲得2024年高雄獎的胡家瑜,以及來自那瑪夏的姐弟Aping Ismahasan(邱雅茹)與書巴里。雖然三位創作者的藝術生涯都還在初始階段,但他們對於自身文化、生態以及藝術語彙的敏銳直覺,都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從一片水塘到如今提供豐富文化與生態活動的美術館園區,從第一件作品開始逐漸累積的收藏,以及從青澀的創作者到越發成熟自信的藝術家,所有與藝術相遇的美好,都是無數時光與汗水的結晶。謹以此祝賀高美館三十歲生日快樂,願接下來無數個三十年,高美館能持續茁壯,陪伴更多熱愛藝術的人成長。
- 藝見高美三十年(第6頁)
- 下一個三十年:高美館實踐再進化(第8頁)
- 滄海桑田三十年——高美館場域的表與裏(第20頁)
- 歷任館長訪談(第32頁)
- 「雄雄藝見你」Podcast(第44頁)
- 藝術史的B面(第46頁)
- 從獨有到眾享:美術館與私人收藏的公開展示(第48頁)
- 比攝影更真實,比真實更深刻:時代獨行者培根、弗洛伊德與霍克尼(第58頁)
- 攝影與繪畫的量子糾纏(第68頁)
- 剝開顏料凝結的瞬間——幾則影像線索(第80頁)
- 「瞬間」—家庭圖像的酷兒性(第92頁)
- 展演觀察(第100頁)
- ∞—梁任宏「流於形式」(1999-2024)之機轉(第102頁)
- 讓畫「渣」出新高度!徐熱的溫度來自何處?(第116頁)
- 藝術使我幸福,也是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因此不該獨享:專訪收藏家龔玉葉(第130頁)
- 南島人物(第142頁)
- 黑暗中的微光:專訪藝術家邱雅茹Aping Ismahasan(第144頁)
- 在繪畫中尋找純粹:書巴里與無盡的圓(第158頁)
- 源於沃土之上─ 胡家瑜Ali Istanda/常鴻雁(第172頁)
- 人物特寫(第184頁)
- 柔軟與甜美?——張恩慈創作中的寓言(第1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