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中國共舞:美中關係五十年
-
點閱:40
58人已收藏
- 譯自:Engaging China:fifty years of Sino-American relations
- 作者: 石文安(Anne F. Thurston) 主編 , 陳於勤 譯 , 陳建元 審校
- 出版社:釀出版
- 出版年:2024
- 集叢名:啟思路:23
- ISBN:9789864459476
- 格式:PDF,JPG
- 頁數:502
- 附註:版權頁副題名: 美中關係五十年
自1972年尼克森劃時代的訪華以來,美中關係日益重要;隨著21世紀初中國崛起,更成為多數美國政策制定者心目中最優先的外交事項。然而,早在新冠病毒大流行前,美中雙邊關係便迅速惡化;疫情蔓延後,更面臨前所未有的重大轉折。
本書作者群囊括各界中國專家,包括克雷格‧艾倫(Craig Allen)、瑪麗‧布朗‧布洛克(Mary Brown Bullock)、戴博(Robert Daly)、馮稼時(Thomas Fingar)、傅瑞珍(Carla P. Freeman)、傅立民(Chas W. Freeman Jr.)、高龍江(John W. Garver)、黃嚴忠(Yanzhong Huang)、藍普頓(David M. Lampton)、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趙文詞(Richard Madsen)、毛雪峰(Andrew Mertha)、巴里‧諾頓(Barry Naughton)、董雲裳(Susan A. Thornton)及石文安(Anne F. Thurston)等15位專家學者,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社會文化及教育醫療等多面向切入,回顧從毛澤東晚期迄今半世紀以來,歷經中國改革開放、美國聯中抗蘇、天安門事件、冷戰結束、中國河南血禍、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大使館事件、南海撞機事件、世界金融危機、中國加入WTO、中國《九號文件》頒布、菲律賓南海仲裁案、美中貿易戰與資訊戰、新疆再教育營、香港抗爭與臺海問題等重要事件後,美中關係的變化,及其如何牽動了全世界。
如今,當中國進入習近平第三任期,統治益發極權,美國「對中脫鉤」的嘗試是否可行?在這近半世紀的交流中,美國是否不知不覺培養出一位全方位的競爭對手?應該如何衡量美國政策長期以來的成本與效益?理想中的美中關係,除了穩定、安全、公平、互惠,還有什麼樣的圖景?重新回首美中關係五十年,審慎評估,或許可以提供我們更多洞見!
本書特色
★作者群包括出身學者、中國相關非政府組織領袖、前外交官和政府官員的中國專家,從政治、外交、經濟、社會、文化、商業、教育、醫療和軍事等多個角度分析美中交流五十年的利弊得失。
★討論的時期涵蓋了從毛澤東到習近平的五任中國領導人,以及自尼克森開始到川普的九任美國總統,拉開時間縱深,宏觀地審視美中雙邊關係的演進以及與世界的互動。
各界推薦
王信賢(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
張登及(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副院長)
盧業中(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專業推薦──
- 第一部分 美中關係的成與敗(第5頁)
- 第一章 與中國交流―美中關係五十年/石文安(Anne F. urston)(第6頁)
- 第二章 美中交流之邏輯與效能―目標、前提、衝擊/馮稼時(omas Finar)(第37頁)
- 第三章 對中國崛起處理不當―中國南海衝突與美中關係從策略夥伴轉變為敵/高龍江(John W. Garver)(第60頁)
- 第二部分 思考如何看待中國(第91頁)
- 第四章 半世紀的交流―中國研究與中國學界之角色/毛雪峰(Andrew Mertha)(第92頁)
- 第五章 美國夢與中國夢―非和平的演化/趙文詞(Richard Madsen)(第126頁)
- 第六章 美中回顧―四十年的商業關係/克雷格‧艾倫(Craig Allen)(第153頁)
- 第七章 中國經濟的觀點―我們學到了什麼?我們未能預測到什麼?/巴里‧諾頓(Barry Naughton)(第181頁)
- 第三部分 務實的非政府民間合作(第205頁)
- 第八章 策略調整―美國基金會、宗教團體、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瑪麗‧布朗‧布洛克(Mary Brown Bullock)(第206頁)
- 第九章 美中關係―公衛觀點/黃嚴忠(Yanzhong Huang)(第240頁)
- 第十章 思想家、建構者、象徵、間諜?―交流時代的美中教育關係/戴博(Robert Daly)(第272頁)
- 第四部分 斷層、威脅和平、未來思考(第309頁)
- 第十一章 美中軍事關係―從敵對到協商,也許再度敵對/傅立民(Chas W. Freeman JR.)(第310頁)
- 第十二章 中國周邊―美中關係的裂痕/傅瑞珍(Carla P. Freeman)(第352頁)
- 第十三章 美中外交關係四十餘年―現實與建議/李侃如與董雲裳(Kenneth Lieberthal and Susan ornton)(第384頁)
- 第十四章 與中交流―悼詞與風暴的反思/藍普頓(David M. Lampton)(第410頁)
- 後記(第445頁)
- 謝詞(第450頁)
- 本書作者群(第452頁)
- 譯名對照表(第4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