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期7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1-28
【本期主題:台灣藝術村 歲初總體檢】
你去過藝術村嗎?喜歡藝術村嗎?藝術家們的工作場所應該是什麼樣的?可能是亂糟糟的工作室、展覽室,甚至有點危險的實驗室。自九零年代出現至今的在地藝術村形象,不僅擁有諸多樣貌,環境、建築背後的歷史也有各種風景故事,在創作活動百花齊放的時代,藝術村又是怎麼生存下來的?不僅是台灣的板橋435、寶藏巖、台東鐵道藝術村,還有以澡堂為藝術中心的波蘭、教育推廣為志業的伊拉克兒童藝術交流計畫,藝術村不僅僅是「生產」一途,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待人發掘,就讓本期專題告訴你藝術村目前的健康狀況和未來的發展想像!
本期的另一專題亦介紹何謂「策展」,推廣知識和概念的展覽背後,該是什麼信念和作法才能打造出最恰當的傳播工具?又如何打動人心?怎麼說出一個讓觀眾願意聆聽且深深感動的好故事?別冊的「漢雅軒」特輯也將回顧30年來的經典展覽,帶你回味那段最美好的藝術時光。
- EDITORIAL 編輯手記-再看藝術村(第46頁)
- COLUMN 今專欄(第48頁)
- 從韓國首爾反觀台灣的藝術學院(第48頁)
- 溝通的藝術(第50頁)
- 伊斯坦堡雙年展和都市更新I(第52頁)
- GLOBAL VISION 國際視野-ART REVIEW(第54頁)
- NEWS 焦點新聞-國際‧中國‧台灣(第56頁)
- FEATURE 專題企畫-台灣藝術村 歲初總體檢(第68頁)
- I-進駐2.0之前,反思台灣藝術村1.0時代(第70頁)
- II - 俗世與聖地 策展X教育X田野X市場(第90頁)
- REVIEW 深度評論(第106頁)
- 哪吒體─諸種主體詮釋學(第106頁)
- 賴九岑:圖像的殘餘(第110頁)
- 縱橫經緯談畫藝─李錫奇1955-2013的藝術創作(第113頁)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第116頁)
- 把紙上的樹 變成真的樹!─徐冰「木林森計畫」在台灣(第116頁)
- 少年老成─少年任哲(第120頁)
- 方寸之間 跨距的靈響─ART FOR THE MASSES 4 「我.我們」MOT(第124頁)
- ART TALK 相談室(第126頁)
- 原創的手勢─訪立陶宛策展人 Raimundas Malašauskas(第126頁)
- 復禮歸仁:張頌仁專訪(第130頁)
- SPOTLIGHT 藝壇注目(第134頁)
- 會遇不在他方:理解的尺度—台泰當代藝術交流展(第134頁)
- 東亞前衛行為藝術史頁之探勘—「大新月:六十年代的藝術與激盪—日本、南韓、台灣」展(第138頁)
- FORUM 藝術論壇(第140頁)
- 關於創作端的跨領域實踐《罪惡之城》與其互文風景(第140頁)
- 範圍之外:美術館地景空間的實驗與想像(第144頁)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第148頁)
- 《雙年展與超越:締造藝術史的展覽》:布魯斯.阿舒勒(Bruce Altshuler)談展覽製作的演變與最新趨勢(第148頁)
- 在你記憶裡是我的歷史 SA SA Art Project 與 SA SA BASSAC(第152頁)
- 身是客:在地者的鄉愁(第154頁)
- PORTFOLIO 藝術家特寫-反形體的兩論:伊藤一洋 Kazuhiro Ito(第156頁)
- CROSSOVER 跨界視野(第160頁)
- 跨領域科技劇場 該如何感知與互動?(第160頁)
- 怎樣看見搖滾樂(十七)(第164頁)
- SNG 展覽直擊-國際‧中國‧台灣(第166頁)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生活與藝術合體 2013 秋季上海城市藝術博覽會(第190頁)
- CALENDAR 展覽快訊-展覽月報(第192頁)
其他刊期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