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懸崖邊的學霸:為什麼好學生會崩壞?美國6000個菁英家庭的第一手調查,幫助身處競爭壓力的孩子保有韌性與幸福力
-
點閱:338
94人已收藏
- 譯自:Never enough:when achievement culture becomes toxic-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 作者: 珍妮佛·華萊士 著 , 謝宜暉 譯
-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 出版年:2024
- ISBN:9786264090285
- EISBN:9786264090261 EPUB
- 格式:EPUB 流式
- 字數:170589
- 附註:附錄: 行動資源1 : 在家裡可以做的等5種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繁簡轉換功能
焦慮、反抗、拒學、藥物成癮……
直擊美國高中優秀學生的鬼故事
拆解永遠不夠好的菁英教養矛盾
《紐約時報》暢銷書、美國亞馬遜青少年心理學類暢銷書
尚瑞君(暢銷親子作家)、楊陽老師 (作家/補教老師)專文推薦
吳曉樂(作家)、陳雪如(心理師/講師/作家)、蔡伯鑫(兒童與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諶淑婷(文字工作者)、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聯合推薦
「如果在我十四歲的時候,你問我願不願意砍掉自己的腿,換來去史丹佛大學讀書的機會,我會毫不猶豫地答應。」一名美國高中應屆畢業生接受廣播節目採訪時說。
如今,追求成績優異不僅成了青少年的壓力,也帶來心理健康的危險風暴。本書揭露美國社經地位前百分之二十家庭的孩子,如何在競爭中成了以出類拔萃為目標的奴隸。作者以親身訪談的一連串個案故事,生動地呈現:
-
生活在壓力鍋中的好學生:成就更多、爬得更高、成為同儕中最優秀的人,為什麼反而落入倦怠、憂鬱、拒學、藥酒成癮與自殺?
-
無法停止焦慮的父母:把孩子的高成就當成不確定未來的救命稻草,犧牲自己的生活和成就感,甚至為了進名校走偏鋒?
-
菁英教養帶來的傷害:只看重個人的目標、失去對學習與生活的熱情,陷入完美思維,忽視內在休息,不瞭解自己……
本書也引用心理學、教育學與經濟學等各領域研究,幫助父母辨認教養焦慮的深層因素。作者特別提出「重視感」,而非用狹隘的優秀標準來看待孩子,鼓勵大人從成就中鬆綁,幫助孩子從小奠定自我價值感,以此培養韌性、同理心、為他人付出的意識,我們的下一代也才能獲得心理健康與社群生活的意義。
不要讓我們的匱乏感,世襲到孩子身上,讓本該活出豐盛的生命變得貧瘠。這本書讓父母看見自己內心的擔憂和恐懼,陪著孩子一起建立健康的學習態度。——尚瑞君(暢銷親子作家)
「說對的話」、以及提供很多的體諒、理解、無條件接納、陪伴與情感支持,這些都陪著我與學生度過一關又一關的艱難,而這本書把這些教養的險阻都鉅細靡遺的整理出來。——楊陽老師(作家/補教老師)
[本書特色]
-
檢視父母對孩子課業表現的擔憂,拆解親子關係的未爆彈
-
從心理學、經濟學、發展科學等研究,陪伴父母找出解方
-
用重視感的教養觀點,讓孩子調適競爭,找到屬於自己的目標
-
幫助從小學到青少年的孩子奠定良好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
- 各界好評
- [推薦序]愛孩子,讓他發展出真實而美好的價值/尚瑞君
- [推薦序]要是當時有這本書/楊陽老師
- 前言 閉著眼睛奔跑
- 處於「高危險」的年輕一代
- 成就壓力正在影響我們
- 為父母跟孩子找出替代方案
- CHAPTER 1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崩壞了?──壓力鍋中的好學生
- 擁有一切的孩子是「高危險」群?
- 父母的期望走調了
- 成人的競爭轉嫁為孩子的壓力
- 父母同儕的批評壓力
- CHAPTER 2 說得清楚,就能平撫──揭開父母焦慮的根源
- 保護身分地位的焦慮
- 孩子,你要比我更優秀
- 為孩子打造個人安全網
- 誰敢上了高中才努力
- CHAPTER 3 重視感的力量──將自我價值從成就鬆綁的關鍵思維
- 「普通優秀」還不夠
- 你重視小孩的成就還是內在?
- 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孩子聽到什麼
- 條件交換下的虛假自我
- 父母的自尊心
- 好溫暖與壞溫暖
- 發現孩子的優勢而非弱點
- 用肢體語言說愛
- 說出孩子在我們心裡有多重要
- CHAPTER 4 先照顧自己的需求──為孩子示範自我重視感
- 滿足孩子的需求成了壓力
- 密集式教養的代價
- 獨立變成了孤立
- 犧牲自己其實微不足道
- 讓朋友成為你的支持者
- 別獨自擔心
- CHAPTER 5 把茶壺從火源上移開──幫孩子有信心不必過度努力
- 成人創造的奮鬥文化
- 成長性思維的陷阱?
- 物質主義的緊急出口
- 頂大不保證幸福感
- 「盡你所能」太沉重
- 刻意練習卻忘了休息
- 適度與平衡才能提高成就
- CHAPTER 6 在學校找到連結與支持──應付過度競爭的良好心態
- 你的成功會減少我的機會
- 至少要有一個好朋友
- 放下嫉妒,才可能合作
- 彼此依靠才能更強大
- 嫉妒也能帶來反思
- 越競爭的環境,越助長刻板印象
- 可敬的對手,而不是狗咬狗
- 她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
- CHAPTER 7 更宏觀的人生課題──為保護我們的世界做出貢獻
- 聽話又努力的小孩
- 不只念書還有家務貢獻
- 找到自己的使命感
- 比別人好,不如對別人好
- 讓目標成為健康的動力
- CHAPTER 8 連鎖反應──喚醒周圍人的重視感
- 用豐盈取代匱乏
- 成為一起幫忙的大人
- 跟老師建立連結
- 從鄰里開始表達重視感
- 解鎖他人的自我重視感
- 致謝
- 附錄
- 行動資源1:在家裡可以做的
- 行動資源2:教育工作者與大專院校可以做的
- 行動資源3:社區可以努力的方向
- 推薦書單與影片
- 本書討論問題
- 資料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