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日期、賞味期限、保存期限哪裡不一樣?沒過期就代表「安全」?
◎雞蛋怎麼放最保鮮?直放、橫放?尖端、圓端誰在上?哪種顏色最健康?
◎酵素是個日語詞彙,中文名字叫酶,其本質是蛋白質,跟通便無關。
◎膠原蛋白讓你變年輕?你吃下肚的膠原蛋白絕不會自動跑到皮膚上。
菠菜配豆腐容易膽結石、海鮮配啤酒會痛風、吃完螃蟹再吃柿子會中毒……
網路傳言舉證歷歷,長輩叮嚀言之鑿鑿,到底該信誰?
作者雲無心是美國普渡大學食品工程專業博士、
《我的美食嚮導》、《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科學顧問。
書中網羅食品安全、烹飪與儲存、健康養生、科學辨偽等4大類,
以科學角度揭開食品安全的真相、拆解商家「養生行銷」的術語,
畢竟,飲食是人類生活的一大重心,別讓美食成了以訛傳訛的被害者,
教你用科學判斷真偽,做一名有素養的吃貨。
◎謠言氾濫,哪些可信
.形狀不圓、有尖尖角;果蒂發青,摸起來很硬;果肉是綠色的……
這種不像番茄的番茄能不能吃?
◎烹飪與儲存的正確知識
.食材加熱會破壞營養,所以溏心蛋(半熟)比全熟蛋更營養?
其實加熱不會破壞蛋白質,還有助於消化吸收。
.變成紅色的綠豆湯還能喝嗎?綠豆皮除了有葉綠素外,還有黃酮類物質,
一旦氧化,顏色就會變深,但無毒無害。
◎社群媒體上的以訛傳訛
海鮮跟維生素C一起吃會中毒?大腸水療能清腸排毒,改善便祕?
番茄、香蕉、柿子、山楂、鳳梨、牛奶、蜂蜜、優酪乳、茶,不能空腹吃?
喝豆漿不能配雞蛋、柿子和牛奶不能同時吃、痛風患者不能吃火鍋、
男性豆漿喝多了,乳房會變大……
這些社群媒體上的訊息是真是假?
◎打著科學名號扭曲的糊弄
那些增強免疫力、調節免疫力的保健品、食品,可能更多的是安慰劑效應。
無糖食品可能不含糖,但含有更多的脂肪、糊精等,總熱量比有糖的更高。
美國FDA並不負責認證化妝品、醫用食品、保健食品和嬰兒配方奶粉,
如果你看到某些產品宣稱相關的FDA認證,基本可以判斷是假的。
關於食物的謠言與科學真相、拆解商家「養生行銷」背後的邏輯,
教你用科學判斷真偽,做個享盡美味與健康的吃貨!
專業推薦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博士/雷小玲營養師
網路傳言舉證歷歷,長輩叮嚀言之鑿鑿,到底該信誰?
作者雲無心是美國普渡大學食品工程專業博士、
《我的美食嚮導》、《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科學顧問。
書中網羅食品安全、烹飪與儲存、健康養生、科學辨偽等4大類,
以科學角度揭開食品安全的真相、拆解商家「養生行銷」的術語,
畢竟,飲食是人類生活的一大重心,別讓美食成了以訛傳訛的被害者,
教你用科學判斷真偽,做一名有素養的吃貨。
◎謠言氾濫,哪些可信
.形狀不圓、有尖尖角;果蒂發青,摸起來很硬;果肉是綠色的……
這種不像番茄的番茄能不能吃?
◎烹飪與儲存的正確知識
.食材加熱會破壞營養,所以溏心蛋(半熟)比全熟蛋更營養?
其實加熱不會破壞蛋白質,還有助於消化吸收。
.變成紅色的綠豆湯還能喝嗎?綠豆皮除了有葉綠素外,還有黃酮類物質,
一旦氧化,顏色就會變深,但無毒無害。
◎社群媒體上的以訛傳訛
海鮮跟維生素C一起吃會中毒?大腸水療能清腸排毒,改善便祕?
番茄、香蕉、柿子、山楂、鳳梨、牛奶、蜂蜜、優酪乳、茶,不能空腹吃?
喝豆漿不能配雞蛋、柿子和牛奶不能同時吃、痛風患者不能吃火鍋、
男性豆漿喝多了,乳房會變大……
這些社群媒體上的訊息是真是假?
◎打著科學名號扭曲的糊弄
那些增強免疫力、調節免疫力的保健品、食品,可能更多的是安慰劑效應。
無糖食品可能不含糖,但含有更多的脂肪、糊精等,總熱量比有糖的更高。
美國FDA並不負責認證化妝品、醫用食品、保健食品和嬰兒配方奶粉,
如果你看到某些產品宣稱相關的FDA認證,基本可以判斷是假的。
關於食物的謠言與科學真相、拆解商家「養生行銷」背後的邏輯,
教你用科學判斷真偽,做個享盡美味與健康的吃貨!
專業推薦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博士/雷小玲營養師
- 推薦序|人人都該充實自己的飲食知辨力
- 【第一篇|謠言氾濫,哪些可信?】
- 01 有效日期的誤解
- 02 食品添加物,擁抱還是遠離?
- 03 螢光劑會致癌嗎?
- 04 基因改造食品,福音還是災難?
- 05 被人刻意催熟的蔬果
- 06 遭受抨擊的調理包
- 07 白米不需要打蠟
- 08 瘦肉精標準,各國大不同
- 09 火腿腸是用下等肉做的?
- 10 吃隔夜菜的風險
- 11 餐具的材質
- 12 隔夜茶、隔夜水能不能喝?
- 13 正規廠商的瓶裝水可以喝
- 14 食品包裝上的資訊重點
- 【第二篇|烹飪與儲存的正確知識】
- 01 三高人群電鍋,真能降三高?
- 02 切開後的西瓜怎麼保存?
- 03 這十種食物不能放進冰箱?
- 04 關於洗碗的都市傳說
- 05 「等離子消毒」洗菜機
- 06 如何去除蔬果上的農藥殘留?
- 07 熟食和生食,哪種更容易變壞?
- 08 植物油完勝動物油
- 09 雞蛋存放的禁忌
- 10 蛋殼顏色跟營養價值無關
- 11 溏心蛋VS全熟蛋,哪個更健康?
- 12 白米怎麼儲藏不容易長蟲?
- 13 冷凍的正確觀念
- 14 鮮肉、排酸肉、冷凍肉
- 15 紅褐色的綠豆湯
- 16 豆子怎麼煮才快熟?
- 17 炸不出油炸味的氣炸鍋
- 【第三篇|社群媒體上的以訛傳訛】
- 01 生酮飲食的減肥原理
- 02 愛美人士追捧的酵素
- 03 超級食物黑巧克力
- 04 清腸排毒法,先諮詢醫生
- 05 喝醋養生,還停在初步研究
- 06 十種空腹不能吃的食物,孰真孰假?
- 07 長輩們喜歡轉發的「食物相剋」表
- 08 柿子是禁忌最多的食物
- 09 木瓜的「三大養生傳說」
- 10 全穀物,貧窮象徵的華麗變身
- 11 紅棗能被這兩種食物取代
- 12 吃雞蛋也有禁忌
- 13 一天可以吃幾個雞蛋?
- 14 痛風的人不要喝火鍋湯底
- 15 結石患者可以吃豆腐
- 16 男性豆漿喝多了,乳房會變大?
- 17 補鈣食物最佳選擇
- 18 骨頭湯其實沒營養
- 19 牛奶會與這些食物「打架」?
- 20 牛奶能不能煮沸?
- 21 還原乳營養價值不如鮮乳?
- 22 乳飲品是飲品,不是乳製品
- 23 每天「必喝」四次水
- 24 保溫杯泡茶有害健康?
- 25 老人不可以喝濃茶
- 26 醉後想知道:濃茶能不能解酒?
- 27 喝酒不能禦寒
- 28 蘇打水,讓喝水更愉悅
- 29 沒有任何一種水能排毒養顏
- 30 喝咖啡,益處超過風險
- 31 甜食一吃,發胖毀容?
- 【第四篇|打著科學名號扭曲的糊弄】
- 01 「抗氧化」的底層邏輯
- 02 增強免疫力是種安慰劑
- 03 促炎飲食與抗炎飲食
- 04 無糖食品真無糖?
- 05 無麩質飲食,多數人不需要
- 06 激素食品的傳聞
- 07 吃的膠原蛋白不會乖乖跑到皮膚上
- 08 看到口服玻尿酸,先看好自己的錢包
- 09 白藜蘆醇與葡萄籽的功效
- 10 小分子水更好吸收?
- 11 只要飲酒就會增加罹癌風險
- 12 荔枝病
- 13 奶茶的各種騙局
- 14 泡麵的奇怪謠言
- 15 有「FDA認證」一定可靠?
- 後記|科技進步帶來的「餐桌之變」?
紙本書 NT$ 420
單本電子書
NT$
294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