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學習成果評量:理論、實務與應用
-
點閱:114
13人已收藏
- 並列題名:Assessing college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 theory, practices and applications
- 作者: 彭森明著
- 出版社: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出版 高等教育文化發行 智勝文化總經銷
- 出版年:2010
- 集叢名:高等教育評鑑系列
- ISBN:9789868294257
- 格式:PDF,JPG
- 頁數:218
- 書籍難度(SR):634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十年級
- 附註:附錄: 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學生調查問卷 國科會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3208894)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4-11
大學生的學習成果與核心能力評量,已經成為21世紀各國高等教育相當重視的課題,因此本書特彙集相關資訊,說明評量理論、原則、方針與要訣,並詳細介紹各種評量方法、評量方案的設計與評量機制的建置,可做為評量指引與藍圖。
本書強調學習成果評量可以幫助學校深入了解學生學習狀況以及教學績效,也可以激勵學生學習、幫助教師檢核教學目標,並提供具體實徵資料,做為改進教學之依據。因此學習成果評量是確保大學生素質,提升競爭力的最佳途徑。
本書亦強調學習成果多元,必需採用多元方法來評量。任何經由學校提供之教學或其他學習歷程而得到的新知識、技能,以及行為、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改變,皆是學習成果。因此全國性的學習成果評量,需要顧及學校特色,並找出共同核心的學習成果,做為統一評量的基礎架構。
最後本書強調學生學習成果評量應由基層做起,學校應輔助教師做好課堂教學成果評量,明確訂定教學目標與評量標準及計分方式,做為教學及學生學習規範。學校亦應輔助教師應用評量結果去改進教學,並設置獎勵辦法,獎勵有卓越成效之教師,以提升大學的教學品質。
- 序言(第IV頁)
- Chapter 1 引言(第1頁)
- 一、何謂學習成果評量?(第3頁)
- 二、學習成果評量之緣起(第4頁)
- 三、本書之目的(第8頁)
- 四、本書的結構(第8頁)
- Chapter 2 學習成果評量之範疇、功能與挑戰(第13頁)
- 一、多元學習成果(第15頁)
- 二、與學習成果相關之因素(第23頁)
- 三、學習成果評量之功能(第25頁)
- 四、學習成果評量之挑戰(第30頁)
- Chapter 3 評量一般實務要訣(第33頁)
- 一、 評量宜從制訂清楚的教育宗旨與目標開始(第35頁)
- 二、 評量要能反應學習是多層級化、整合性的長期性表現,才能發揮最大效力(第36頁)
- 三、 要能有效地評量一個教育或教學方案,此方案必須要有明確的宗旨與目標(第36頁)
- 四、 評量要兼顧學習成果及其相關學習歷程(第37頁)
- 五、 當評量成為經常性,而不是間歇性的工作時,實施起來才能最順暢有效(第37頁)
- 六、 評量設計要有學校各方人員參與,才能帶動更廣泛的改革(第38頁)
- 七、 評量設計時要先考慮其評量結果之用途以及所問的問題是否是人們真正關心的問題,這樣評量才會有價值,才能真正發揮影響力(第38頁)
- 八、 當評量被學校列為推動改革之一環時,評量才最有可能引導改進(第39頁)
- 九、 教育人員可藉由評量去達成對社會大眾及學生應盡之責任(第39頁)
- 十、 評量要在一個能夠受到接納、支持並能得到適當資源的環境中推展, 才能發揮最大效力(第40頁)
- 十一、 評量宜先從分析學校既有資料開始,然後再依需要規劃蒐集其他資料(第41頁)
- 十二、 評量執行單位應與利害關係人藉由傾聽、分享與合作保持良好關係(第41頁)
- 十三、 評量應儘量與學校其他資料連結,以利深度分析,增加資料之運用價值(第42頁)
- 十四、評量工具必須具有高標準的測量效度與信度(第42頁)
- 十五、 全校性評量方案應以品質為優先,從做好小型評量開始,逐漸擴大(第43頁)
- Chapter 4 多元評量類別、方法及運用(第45頁)
- 一、評量類別(第47頁)
- 二、評量方法(第53頁)
- 三、 各層級評量適用之方式與方法(第59頁)
- Chapter 5 評量方案之設計與實施(第63頁)
- 一、選定評量項目,建置評量架構(第65頁)
- 二、研製或選擇適當評量工具(第68頁)
- 三、進行資料蒐集(第76頁)
- 四、評量資料處理與分析(第83頁)
- 五、公佈與回饋評量結果資訊(第83頁)
- Chapter 6 學校評量機制及系統之建置與推展(第85頁)
- 一、釐清學校教育宗旨與目標(第87頁)
- 二、營造學校評量文化(第89頁)
- 三、設立專職任務單位(第90頁)
- 四、專職單位之職責(第91頁)
- 五、參考案例(第97頁)
- 六、結語(第108頁)
- Chapter 7 全國性或大型跨校學習成果評量之原則與策略(第111頁)
- 一、實施原則與方針(第113頁)
- 二、實施策略(第116頁)
- 三、大型評量範例(第120頁)
- 四、 結語(第124頁)
- Chapter 8 特定能力評量:以國語文能力為例(第125頁)
- 一、擬定評量項目(第127頁)
- 二、確定評量架構(第128頁)
- 三、選擇評量方法(第129頁)
- 四、國語文能力測驗(第129頁)
- 五、國語文寫作能力之增長:作品集評量(第130頁)
- Chapter 9 後記─奠定評量基礎(第133頁)
- 一、教育決策應以實徵資料為依據(第135頁)
- 二、強化基層的宣導與心理建設(第135頁)
- 三、積極培育評鑑人才(第136頁)
- 四、積極研發評量測驗(第136頁)
- 五、強化既有評量方案(第136頁)
- 參考文獻(第139頁)
- 附錄 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學生調查問卷(第149頁)
- 附錄一 97學年度大三學生調查問卷(第151頁)
- 附錄二 大專校院96學年度大專學生畢業後一年問卷(第174頁)
紙本書 NT$ 260
單本電子書
NT$
182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4-11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4-11
同分類熱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