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JPG
本書有DRM加密保護,需使用HyRead閱讀軟體開啟

在《舊制度與大革命》的前言,托克維爾開宗明義提到,自己寫作的並非一部大革命史,而是針對大革命所進行的研究。他所欲探討的是,「這些法國人由於哪些事件、哪些錯誤、哪些誤判,最終放棄了原先的目標、忘卻了自由,只想成為世界霸主身邊平等的僕役;為何一個比大革命推翻的政府更強大專制的政府,會重新奪得並集中所有權力,取消以如此昂貴的代價換來的所有自由,以虛幻的表象取而代之?」
 
他從而討論了舊制度中,貴族的權力如何逐漸被君主專制取代;貴族階級沒落,卻仍保有其特權,使得法國人民對不平等的恨意越發強烈;有產階級為了證明自己有別於一般平民,如何在舊制度中藉由爭取特權來謀得地位;人民如何因為對不平等的憤怒、對特權的喜愛,最終成為一個個分散的小集團,彼此疏離且不再關心公共事務;當法國人原有的溫和風俗,擺脫了宗教、舊習慣,以及法律對人加諸的限制後,如何不受控制,使他們在大革命時成為了最粗暴的民族;沒有政治實務經驗的文人,如何透過他們的理想引導人民完成這場暴烈的革命,又產生何種弊病;社會主義如何從專制中誕生;而重視平等卻不重視自由,使得法國一次又一次在大革命後迎向專制政府。
 
然而,這些犀利的批判並不代表托克維爾不認同大革命,他讚揚人們「不只是要建立民主的制度,還要真的自由;不但要消滅特權,還要彰顯並保障人民的各種權利。這是青春、熱情、自豪的時代,充滿慷慨和真誠的感情。儘管它有各種謬誤,但會永遠銘刻在人們心中,並且很長一段時間都將讓那些想腐蝕或奴役人類的人不得安寧。」

 
而從附錄裡托克維爾對三級會議省朗格多克省的討論中,我們能見到托克維爾理想中一個較為健全的制度。
 
本書出版於一八五六年,距今已近一百六十個年頭,我們依舊沒有脫離公共精神喪失、貧富差距加深、對階級不平等與特權的憎恨、對強勢領導人的期盼等問題,托克維爾對歐洲古老政體種種弊病的分析,以及對平等社會提出的警訊,在如今看來,仍舊值得我們深思熟慮,亦是歷經兩百年,托克維爾之聲望仍然高居不下的原因。


阿勒克西‧德‧托克維爾(Alexis-Charles-Henri Clérel de Tocqueville,1805-1859)
 
法國政治家、社會學家及歷史學家。出身於貴族家庭,其家族在大革命期間曾有六、七人被送上斷頭台,且為堅定的保皇黨;但他卻熱衷於民主自由,並能脫離貴族視野,從行政、立法等制度面來討論法國大革命,並始終支持大革命的理念。著作有《民主在美國》(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舊制度與大革命》(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及《回憶錄》(Souvenirs)。
 
在《舊制度與大革命》中,他討論了大革命爆發前後,民主、平等與自由之間的關係,並發現在爭取民主的過程中,人們常將平等置於自由之前,甚至不在意個人自由。由此,民主能夠產生良好的一面,但也有不良作用;民主能帶來社會的穩固進步,但也有其危險之處。人們往往因為地位漸趨平等,更容易使舊制度殘留的專制擴散於社會;人民冀盼強而有力的政府,繼而願意放棄個人獨立思考與行動的能力。這也是為何拿破崙一旦激起人民的激情,便迅速創造了一個受眾人擁護且更專制的政府。

 
托克維爾曾寫道:「人們殷切期盼我成為一個有黨派的人,但我並不想如此。人們希望我懷有激情,但我認為,與其保有激情,還不如愛惜自由與人的自尊。在我看來,各式各樣的政治制度,只是能比較完善的滿足人們的激情罷了。」這或許可以視為托克維爾其個人原則,以及看出他對自由的至始至終的重視。


  • 導論  《舊制度與大革命》影響史資料 / J.P.馬耶爾(第11頁)
  • 前言(第47頁)
  • 第一編(第57頁)
    • 第一章 大革命爆發時,人們對它各種不合邏輯的評論(第59頁)
    • 第二章 大革命的最終與根本目的,並非一般人認為的「摧毀宗教政權」、「削弱政治權力」(第65頁)
    • 第三章 法國大革命如何以宗教革命的形式展開政治革命,其原因何在(第71頁)
    • 第四章 為何幾乎全歐洲都有相同的制度,這些制度又是如何日趨衰敗(第77頁)
    • 第五章 法國大革命的確切使命為何(第83頁)
  • 第二編(第87頁)
    • 第一章 為何法國人民對階級特權的憎惡遠勝其他各國(第89頁)
    • 第二章 中央集權是舊制度下的一種體制,而非人們所說的是大革命和第一帝國的產物(第101頁)
    • 第三章 為何今日的「行政監督」是舊制度的一種(第111頁)
    • 第四章 行政法院和官員保障制是舊制度的產物(第123頁)
    • 第五章 中央集權如何被引進、進而取代舊制度,卻又未摧毀舊制度(第129頁)
    • 第六章 舊制度下的行政風尚(第133頁)
    • 第七章 法國何以成為全歐洲唯一的、首都對他省有最大程度的掌控權,且為全國精華之所在(第145頁)
    • 第八章 在法國,所有人都變得極其相似(第151頁)
    • 第九章 這些如此相似的人們彼此的距離為何比以往更加遙遠,小團體林立且彼此漠不關心(第157頁)
    • 第十章 為何幾乎所有使舊制度滅亡的弊病,皆由缺乏政治自由和隔離各階級而起(第173頁)
    • 第十一章 舊制度下的自由及其對大革命的影響(第185頁)
    • 第十二章 為何文明不斷進步,但農民的處境卻比十三世紀時更艱難(第199頁)
  • 第三編(第217頁)
    • 第一章 十八世紀中葉,文人何以成為國內最重要的政治家,及其後果(第219頁)
    • 第二章 為何十八世紀法國人普遍不信教,而這又對大革命產生何種影響(第231頁)
    • 第三章 為何法國人先要改革,後要自由(第241頁)
    • 第四章 為何舊制度最繁榮的路易十六時期,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爆發(第255頁)
    • 第五章 為何試圖減輕人民的負擔反而引發人民暴動(第267頁)
    • 第六章 政府為完成對人民的革命教育所採取的幾種做法(第277頁)
    • 第七章 為何一場巨大的行政革命卻引發了政治革命,及其後果為何(第283頁)
    • 第八章 大革命前夕的種種事件如何引發革命(第295頁)
  • 附錄 論三級會議各省,尤其是朗格多克省(第305頁)
  • 作者原注(第317頁)
紙本書 NT$ 420
單本電子書
NT$ 294

還沒安裝 HyRead 3 嗎?馬上免費安裝~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