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培養孩子獨立自主,一生愛學習的澳洲教育。
「先讓孩子們享受學習、喜歡學習後,孩子自然會在喜歡的事物上,堅持下來,開始自己探索與研究。」澳洲學者
澳洲教育重視每個孩子的特性,它們覺淂天底下只有難教的小孩,但絕不會有教不會的孩子,耐心的陪伴、傾聽、引導,在生活中協助孩子、發掘出他們的興趣,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作者在澳洲從事教育工作,書中以澳洲的父母、學校等真實案例,展現澳洲教育的各個面向,如何敎出孩子有創意、但生活上也要守規矩,如何對事物尊重、學習更專心,如何培養孩子有禮貌、人際關係的應對,如何引導孩子管理發怒的情緒,以及如何在麻煩中找樂趣!
先快樂,才能堅持
先讓孩子們享受學習、喜歡學習後,孩子自然會在喜歡的事物上,堅持下來,開始自己探索與研究。因此,澳洲的國中小教育,除了奠定孩子的基礎知識外,很大的一部分,是建立在引導孩子們找到喜歡的方向。
從小就得自己好好的「學習」作
澳洲父母教育的基本,孩子可以自己作的事情,鼓勵孩子自己作,陪孩子作,作給孩子看,引導孩子作,但是偏偏就不會幫孩子作。
框架下的自由學習
主題樂園中的作業
數學作業的主題是微積分中的積分問題。在夢幻世界的一進門處,有一個很大的水池,孩子們必須互相合作,拉開皮尺分組丈量池塘的實際面積,然後將池塘繪製成圖,再用各種學過的數學函數模擬池塘的邊線。最後,分別用梯型法與積分公式,估算出實際池塘的面積。讓他們實際去了解這個世界。
書中澳洲教育深思小句:
‧澳洲的教育,並不贊成太小的孩子用枯燥的方式來記憶來學習,在這個學習的啟蒙階段,學校會更重視孩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管她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老師,但是她對孩子們規矩的訂定,都是以身體力行的方式,帶著孩子們實作,而不僅僅只是以教條、口頭訓誡、言語要求等方式來要求孩子們。
‧教育裡所謂的自由,必須是建立在明確的規矩與規範之下的。有規矩與規範的自由,是教育。沒有規矩與規範的自由,是放縱。
‧處罰主要的目的,是要孩子們知道他們的錯誤,並協助他們找出犯錯的原因。目的不是要孩子們害怕,而是要他們知道錯誤。
‧教師有非常大的權利與自由來決定學習的方法。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不違反規矩,學生學的會,就是好的方法。
‧孩子們其實是相當單純且敏感的,只是我們大人常常過度重視或是忽視他們的感受,造成孩子們在個性上不同的發展。
本書特色
※以實際案例,將澳洲教育的「沒有敎科書,處處是教材」特點呈現。
※以長期教育工作者的觀點,將觀察到、實際遇到的教育問題在這本書中為父母找到解答。
名人推薦
游乾桂 (知名作家)
李偉文 (親子作家)
陳之華 (親子教育作家)
陳安儀 (親子教育作家)
- 自序(第iii頁)
- Ch.01 客觀(第3頁)
- 1. 當個客觀的爹(第4頁)
- 2. 原來,別人的數學沒有比較差(第8頁)
- 3. 對評鑑的態度(第12頁)
- 4. 補習啊!補習!(第16頁)
- 5. 客觀的選校(第20頁)
- Ch.02 專業(第25頁)
- 1. 真正的專業(第26頁)
- 2. 木匠(第29頁)
- 3. 沒有卡車,澳洲沒有未來(第33頁)
- 4. 被當掉的主治醫師(第37頁)
- Ch.03 學習(第41頁)
- 1. 樂活的三個特質(第42頁)
- 2. 先快樂,才能堅持(第46頁)
- 3. 學習觀念的衝突(第50頁)
- 4. 學習的祕訣(第54頁)
- 5. 五金行的出版物(第57頁)
- 6. 包羅萬象的小學英語課(第61頁)
- Ch.04 認錯(第65頁)
- 1. 沒有被錄取的理由(第66頁)
- 2. 道歉的花朵(第70頁)
- 3. 不夠好,就學習(第73頁)
- 4. 籬笆(第77頁)
- 5. 面對(第81頁)
- Ch.05 規矩(第85頁)
- 1. 冷水與熱水(第86頁)
- 2. 思考角落與罰站(第90頁)
- 3. 女兒的英文老師(第94頁)
- 4. 框架下的自由學習(第98頁)
- 5. 自由的背後(第102頁)
- Ch.06 探索(第107頁)
- 1. 小一就開始的勇敢(第108頁)
- 2. 主題樂園中的作業(第112頁)
- 3. 不停止的嘗試(第116頁)
- 4. 陪孩子探索的忍耐(第119頁)
- 5. 高中的實習工作(第123頁)
- Ch.07 閱讀(第127頁)
- 1. IB與澳洲的小學教育(第128頁)
- 2. 從小開始的閱讀角落(第131頁)
- 3. 女兒的家庭作業(第135頁)
- 4. 念中文書,英文比老外還好(第139頁)
- 5. 閱讀家教(第143頁)
- Ch.08 尊重(第147頁)
- 1. 尊重不同的教養方式(第148頁)
- 2. BBQ(Barbecue台)(第152頁)
- 3. 對比較與競爭的態度(第156頁)
- Ch.09 乾淨(第161頁)
- 1. 乾淨的力量(第162頁)
- 2. 自豪的小學校長(第166頁)
- 3. 對清潔的認知(第170頁)
- 4. 為什麼不行?(第1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