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不完美的, 才是人生:阿德勒反省自我、了解自己的經典智慧
-
點閱:3030
1914人已收藏
- 作者: 阿弗瑞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著] , 劉泗譯
- 出版社:百善書房
- 出版年:2016
- 集叢名:成功wisdom:28
- ISBN:9789863900757
- 格式:EPUB 流式,PDF,JPG
- 頁數:298
- 字數:144577
- 書籍難度(SR):748 SR值是什麼?
- 適讀年齡:高於十二年級
- 附註:附錄: 阿德勒超越自卑的一生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2-03
《那些不完美的,才是人生》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弗瑞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博士的代表作品。阿德勒在該書中,運用個體心理學原理,對人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種種問題,進行了細密的解剖,指點迷津、破疑解困。該書筆調平 易優美,對人類個體心理的描述和解釋獨闢蹊徑、細緻入微、客觀而精辟,被認為是分析個體心理的經典之作,出版以來一直暢銷不衰。
一八七○年,阿弗瑞德‧阿德勒博士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郊區,是一名猶太商人的兒子。他自幼體弱多病,在患過一場幾乎致命的肺炎之後,他決心當一名醫生, 克服死亡對人類的威脅。他曾是佛洛依德的親密朋友,也是精神分析學派的重要人物。但觀點上的分歧,使兩人分道揚鑣,阿德勒創立了影響深遠的個體心理學派。
自卑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最基本的概念。他認為,人在生活中,時刻都可能產生自卑感,比如先天的、心理上的缺陷、出生後在家庭中的地位、走上社會後人 與人之間的利害衝突等等,都可能讓人產生不滿、不得志、比別人差的情緒。在阿德勒看來,自卑感並非病態,也不可恥,相反的,它可以激發人的創造性力量,成 為人奮發向上的巨大動力。因此,自卑感及其克服、超越,可以使人完善自我,是人類走向成功的起點和橋樑,也是人類文化不斷進步的推動力量。
《那些不完美的,才是人生》出版於一九三二年,正值阿德勒的思想最成熟的時期。他以人類生活中的三大問題:職業、婚姻、與他人的關係為核心,分析了自卑 感、優越意識、反叛性格的產生,對性、夢、精神病患者、犯罪行為,提出了獨到且令人信服的解釋,對如何處理家庭關係、人我關係、教育兒童等問題,總結出極 具啟發性的原則和經驗。
《那些不完美的,才是人生》被西方人視為反省自我、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風格,從而更真實了解自我和他人 的經典代表作。也有人認為它補足了《聖經》的某些缺憾-喚起人超越自卑、追求卓越的勇氣,讓人重新確立對生活的自信,找到堅定的信仰和健康、樂觀和人生哲 學。阿德勒對人的「社會興趣」「合作精神」的強調,還被認為是醫治現代人過度注重自我而導致的心理疾病的一帖良藥。
- 譯者序
- 第一章 生活的意義
- *人為什麼活著
- *生活中不可迴避的三大問題
- *「生活意義」的尺度
- *個人生活的陰暗面
- *錯誤的生活風格
- *第一種失敗者—自卑情結
- *第二種失敗者—過份放縱私欲
- *第三種失敗者—被生活忽視
- *早期的回憶
- *形形色色的早期回憶分析
- *合作之道
- 第二章 心靈和肉體
- *靈與肉的衝突
- *心靈的目標
- *動作背後的意義
- *情感與生活方式—憤怒、焦慮、悲哀、性愛
- *一個有罪惡感的男子
- *克服生理缺陷
- *補償缺憾之道
- *夜尿症的功用
- *心靈塑造肉體
- *情緒影響生理機能
- *心靈改變智力
- *人格類型與身體結構
- *心靈的整體—生活風格
- 第三章 超越自卑情結
- *如何識別「自卑情結」
- *自卑與自欺
- *公共場所恐懼症和自殺心態
- *眼淚和抱怨—水性的力量
- *自卑對自我的限制
- *自卑是文化的基礎
- *了解個人的生活風格
- *狂妄的優越感
- *改變生活目標
- *精神病—對付現實的工具
- *三十歲女子的焦慮
- *兩名失足少女—從自卑到自虐
- *優越情結與合作精神
- 第四章 對早期的回憶
- *心靈的考古學
- *記憶—你的「生活故事」
- *早期的記憶—生活風格的根源
- *深藏的嫉妒之心
- *對死亡的恐懼
- *幼稚的好勝之心
- *失敗的社交生活
- *對家庭的過分依戀
- *在錯誤之後鼓起勇氣
- *患焦慮性精神病的男人
- *失語症患者的早期隱症
- *反抗父親者的複雜生活
- 第五章 夢的祕密
- *夢是預言嗎
- *夢是生活的另一面
- *佛洛依德的失誤
- *夢—生活風格的產品
- *夢的功用—解決現實中的難題
- *自欺的夢—常識的敵人
- *夢的材料—隱喻和符號
- *遮蔽自我的面具
- *自我欺騙的殺人噩夢
- *夢的個人性
- *公寓的象徵
- *憂鬱女子的夢
- *十歲的小迫害狂
- *單身女秘書的苦惱
- *十三歲女孩的憂慮
- *樂於合作的精神
- 第六章 家庭對人生的影響
- *母親—孩子通往社會的橋樑
- *為母之道
- *給女性合適的角色和地位
- *母親可能犯的錯誤
- *母性的三種聯繫
- *戀母情結—把母親當奴僕
- *問題兒童—被母親束縛或慣壞的孩子
- *孩子引人注意的方法—害怕
- *孩子的把戲—對焦慮和疾病的利用
- *孤兒容易成為生活的失敗者
- *破裂婚姻給孩子造成障礙
- *家庭中不應有權威
- *為父之道
- *「告訴爸爸」—錯誤的懲罰方式
- *夫妻和他們的父母
- *為人丈夫的條件
- *家庭中的金錢關係
- *偏愛的危險
- *長子—權力欲望的幻想
- *次子—強而有力的競爭者
- *男孩和女孩間的緊張關係
- *么子—征服者或失敗者
- *獨子的「戀母情結」
- *女性化的男孩
- 第七章 學校如何影響一個人
- *「性格教育」的目的
- *「問題少年」的困境
- *培養孩子合作的興趣
- *理解孩子的途徑
- *不要逼孩子走上絕路
- *不要迷信「遺傳」
- *沮喪會埋沒天才
- *跳級或留級的利弊
- *平等對待社會地位不同的孩子
- *學校中的性問題
- *觀察孩子的生活風格
- *學校裡的失敗者—懶孩子的秘密
- *孩子中的「領袖」
- *在學校設立「顧問會議」方法
- 第八章 青春期
- *危險而複雜的欲望
- *粗鄙的性活動
- *少年罪犯和精神病
- *青春期的失敗者和勇敢者
- *過早的性關係—十五歲女孩的報復
- *情感錯亂的女孩
- *用性證明自我的價值
- *辨識性別角色
- *惡意的自慰
- *孩子應有的性禁忌
- *享受青春的自由
- 第九章 犯罪心理及治療
- *罪犯和普通人共同的傾向—超越自卑
- *罪犯並不是瘋子
- *什麼人才是真正的罪犯
- *罪犯的生活風格
- *生活三問題的失業者
- *罪犯的私人邏輯
- *罪犯內心的懦弱
- *麻煩從家庭開始
- *自卑與不平衡
- *罪犯的兩種類型
- *少年犯約翰
- *謀殺犯的日記
- *罪犯的生活風格
- *反抗社會
- *母親的重大責任
- *失敗的競爭者
- *容易走上歧途的三類人
- *殺父的少年
- *醜陋的女毒犯
- *殺死弟弟的性病患者
- *從孤兒到騙子
- *救治之道—合作之道
- *隱秘的自卑情結
- *矯正失誤的生活風格
- *讓孩子們學會合作
- 第十章 職業問題
- *人類不能逃避職業問題
- *母親對孩子選擇職業的影響
- *從小培養孩子的職業興趣
- *從遊戲中辨別職業方向
- *天才的秘密
- *職業的目的不是賺錢
- *不能用事業做逃避的藉口
- *減少失業現象
- 第十一章 人和他的同伴
- *圖騰和祭祀的意義
- *愛你的鄰人
- *最大的孤獨是瘋狂
- *扮演狗的女孩子
- *患憂鬱症的女人
- *巧妙的進攻方式
- *「犯罪性疏忽」
- *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友誼
- 第十二章 愛情與婚姻
- *合作是婚姻的首要條件
- *愛情不僅是性
- *成功婚姻的唯一基礎
- *專制的弊害
- *讓孩子理解婚姻
- *肉體的吸引力
- *父母的婚姻對孩子愛情的影響
- *婚姻中雙方的責任
- *婚姻中的約束與自由
- *失敗者的原因
- *性冷感和心理陽萎
- *友誼是婚姻的準備
- *男女不同的戀愛風格
- *夫妻間的性吸引力
- *婚姻的破裂
- *關於情人
- *創造完美的婚姻
- 附錄 阿德勒超越自卑的一生
- *猶太商人的後裔
- *改變人生的遭遇
- *從劣等生到優等生
- *醫學博士和俄國人的婚姻
- *佛洛依德的密友
- *分道揚鑣
- *創立「個體心理學」
- *聲望日隆
- *自卑感—人類進步的動力
- *創造性自我
- *生活風格
- *阿德勒之死
- *個體心理學的影響
紙本書 NT$ 321
單本電子書
NT$
161
點數租閱
20點
租期14天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2-03
今日租書可閱讀至2025-02-03
同分類熱門書